2006年辽宁省高考满分作文及点评《肩膀》(王昭君)
隔世的赞叹与追寻
吹不尽大漠的青冢黄沙
遥远的一滴桑梓泪
揉碎了,飘散于蒙古草原上
曾经那披着薄纱的娇柔臂膀
扛不住汉家王朝的雄雄霸心
一曲塞外赋,清晰了一个女子
悲烈的形象
朔漠久久为其歌唱,而我感黄昏
伤逝一缕昭君孤寂的芳尘
——题记
当读完翦伯赞对于“青冢”的历史溯源与探究后,我知道了什么是历史,什么是一段由女人肩膀扛起来的历史,这种对于历史厚重与女性历史价值的回归思考是从其开始也最终归于其的。“举案齐眉”为代表的中国传统女性的价值,在昭君这个人物上获得了颠覆,可以想象汉王朝在大败匈奴后,是否会想起这个扮演“和亲”主角的昭君,并终以最正视的眼光久久铭记之,答案既是肯定又是否定的,前者是基于她的确是为汉王朝争取了喘息的机会进而得以消除匈奴之患,而后者是因为“儒学至上”的汉王朝将传统的伦理纲常发挥到了极至,她将青春付以一纸“和亲”的皇命,她不知自己已是一颗案上的棋子,丧失了自我,任天子摆布——多少年后人们还是在瞻仰她衣冠冢时会迷惑,昭君葬于何处?杀敌无数战功卓著的卫青有正式的墓地,且汉代历代帝王有着壮观的王陵,对此——已心不安。然他们己经被历史的风沙湮没,而那谜一样的墓地却在瞻仰者的心中完整了一个完美的形象——公元前33年那个被簇拥在车毡队马下,肩负汉匈和亲之重任,别长安,出潼关,渡黄河到达漠北的昭君,那个客死塞外大漠,一缕绝世的芳尘被故乡后人牵引到秭归的庙中安息——一个疲惫的灵魂,一个被屈辱和亲深深扎进大漠的树,干枯着一个民族心中久久不能删去的隐痛。
拥有绝世才能的她应有一段虽未被历史提及却浪漫依旧的爱情与生活,只因“历史”让她的绝美变成一种肩负、一种责任、一种希望,于此这美也美得更加凄丽更加恸彻心扉,伤逝之余也多了几分哀惋与感叹,“片片红颜落,双双泪眼生”,或许东方虬的《昭君怨》以后人的感悟赋出了她的真心——“何须薄命妾,辛苦远和亲?”后人再舞文弄墨也只是枉然,因为这就是历史、这就是宿命,这就是一个人的历史责任——无论以何种形式:古徽州的道道贞洁牌坊背后镌刻着多少孤独怨妇的泪水,却将“传统伦理”演绎得冠冕堂皇——但却不免伤痛。但是她们在那个时代维护了传统,传承着传统,那是她们的责任,是她们柔弱的肩膀上不得不烙下的历史痕迹——少一些辛辣的讽刺,多一些感怀的伤逝之情,于历史中去追寻那一缕散落的芳尘吧……
风又起,沙满天,青冢依旧,昭君肩上那扛下历史的烙印——我看得清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