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易搜欢迎您 - 轻松快捷 分享智慧

2019上海高考语文满分作文《踏雪寻梅》(论点显豁)

发布时间:2021-4-4 22:24作者:上海考生阅读:667

本文论点显豁,一语中的。围绕着主题,文章以三段简约、精准的“我想……”的内容展开,这三段分论点的内容总体上是递进的语意关系,层层深入地分析说理,使中心论点得以有力地佐证与凸显。文章文笔优美,感情充沛。读着本文,一下子就会被考生那美妙的文字抓住眼球,被文字所营造的美好氛围所感染,给人一种如沐春风的惬意感、赏心悦目的诗意美。同时,文章的字里行间,流露出和洋溢着对中国味的敬爱与赞美,感情真挚而充沛。

一声,芬芳四溢;二声,沁人心脾;三声,零落成泥。

三声古琴,一点泛音,一曲《梅花三弄》,勾出一季白雪纷飞,描出一枝傲骨寒霜。点点灵动,声声温婉,万千心灵必能为之一振,我想,那大概是一种共鸣吧。我们从民间拾起了那几近湮没在岁月长河中的国乐,尝试着从《阳关三叠》《高山流水》中找寻那一抹“中国之味”,倒不如说是在寻找那些似乎是与生俱来的,埋藏在灵魂深处的东西。那是民族,是文化,亦是生命,是一株被风雪淹没的寒梅,是满眼云烟后的那一束微弱的光。

踏雪寻梅,或许能够拨云见日,我们缘何会去寻找那心中的“中国味道”?

我想,这应当是源于一种失落。我们希望找到一种民族之味,这是一种文化自信之感。在全球化主导的今天,欧美、日韩逐渐占据了所谓文化事业的主流地位。看着始于我国的端阳甚至汉字被他国拿去申遗,即使没有成功,愤懑不平的我们依然感受到了一种缺失,我们渴望找到、捍卫属于自己的民族特色。从《经典咏流传》到《国家宝藏》,我们看到了一代又一代人的探寻,从传唱诗歌的乡村教师,到坚持古法制取颜料的仇庆年老先生,我们将他们称为匠人,给予我们最高的崇敬,我们开始努力,并一直努力着,让中华民族再一次以其自信、美好的民族文化精神,屹立在这“东方日出之地”。

我想,这也应当是源于一种博观。许渊冲先生用自己大部分的精力,笔耕不辍,将我国大量的诗词、文学作品译成外文出版,我们敬佩于他的毅力与决心,更认同于他对于文化交流所做出的的卓越贡献。我们在对外开放中看到了不同文化的绚丽多彩,我们对这光辉灿烂的世界文化之林有着难以丈量的热爱与憧憬。博观之后,我们懂得,我们不可能在文化复兴之后,自以为是地闭门造车,更不可能在文化复兴之前,全盘否定,肆意挥霍。“去其糟粕,取其精华”自不必说。文化在交流中产生,文化在交流中进步。我们想要海纳百川,就应当用我们灵魂深处的东西,回馈世界。

我想,这还应当是源于一种感悟。我们希望找到一种生命之味,这是一种使命归属之感。“中国味”埋藏在灵魂深处,却又正是“中国味”造就了中国人的灵魂,它时时提醒着每一个中国人应有的使命。因为这使命的感悟,邓世昌选择了撞船沉海;因为这使命的感悟,顾维钧在巴黎和会上声色俱厉、义正词严;因为这使命的感悟,“中华民族这头沉睡的雄狮”终于学会了苏醒。

沈从文在给张兆和的信中如是说:“我行过许多地方的桥,看过许多次数的云,喝过许多种类的酒,却只爱过一个正当最好年龄的人。”我想“中国味”亦是如此。我们携带着这心底的生命之味,即使走遍千山万水,依然经不起一曲秦腔荡气回肠,抑或是半句曲笛宛转悠扬。生活在东南亚的潮州人,他们始终称自己为潮州人,并为金漆木雕大神龛的修护,等措了大量的资金。而那下飞机后轻吻故乡热土的人啊,是否也在探寻着自己心底的中国味道?“中国味”,是生命之味,给予我们对于故乡的无比亲切,那或许是这“中国味”,带给我们的归属的幸福感。

我们热爱梅,只源于它自信而不张扬,芳香而不霸道,即使零落,也“化作春泥更护花”。我们寻找“中国味”,找那民族之味、文化之味、生命之味,或是因为这“中国味”所带给我们的,是失落之后重拾的自信,是博观之后学会的认同,更是感悟之后,体味到的归属和使命。

踏雪寻梅,终有所得。

0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