主持人提问二十四史这个概念作文《不忘来路,始知归处》
不忘来路,始知归处
在一档电视节目中,主持人提问:“《二十四史》你能说出几个?”在场的青年学生给出了令人惊讶而又啼笑皆非的回答。青年学生对民族历史的无知,造成精神上的贫血,历史和文化的虚无。
习近平说:“一个记不得来路的民族,是没有出路的民族。”
青年学生不但要记住来路,还要把民族精神的魂魄融入到自己的血脉中并传承下去,即要根植于民族丰厚的历史文化沃土,复活民族历史的记忆,焕发民族文化的尊严,树立文化的自信。我们从先辈传承下来的丰厚的历史文化遗产是我们精神的原乡,它包含着人类积淀的生存智慧,不仅记录了中华民族和中国文化的发生、演化,而且形成世代相传的思维方式、价值观念、行为准则、风俗习惯等,渗透在每一个中国人的血脉之中,影响着今日之国人的行为和思维方式,所以其思想价值跨越时空,历久弥新,成为人类共同的精神财富,为我们开创进取提供历史的依据和现实的基础。
所以青年学生应该传承优秀的历史文化,唤醒民族精神,肩负起时代赋予的使命和责任,要牢记民族来路,树立远大志向,为实现民族梦想贡献青春和力量,以奋斗和担当写下青春的诗行。于坚说:“没有历史的未来是一匹脱缰的野马。”所以青年学生于汗青古籍中汲取智慧,在抚今追昔中神交千古,在宏大历史中走向未来,在延续民族文化血脉中开拓前进,无愧昨日的荣光,不负明天的梦想,不忘来路,始知归处。
面对遗忘和无知,总有一些人挺起坚硬的脊梁,做这个时代的“敲钟人”。如在国家和民族蒙受苦难和屈辱的晚清之际,开启甲骨文研究,唤醒民族自信的一代学者王国维;当下历时十几年做口述历史研究,拼命和时间赛跑,整理、保留与抗战有关历史素材的崔永元;反映日军“慰安妇”幸存者生存现状的纪录片《二十二》;以中日学者半个多世纪以来在大明宫遗址上不懈研究为基础,拍摄大型史诗纪录片《大明宫》,以再现唐代辉煌建筑文化的金铁木等。他们以身负社会责任感和历史使命感的精神对抗遗忘,批判历史虚无,是否应引起我们青年学生的反思?
中华民族的精神内核就在历史文化的深处。南怀瑾先生说:“一个国家,一个民族,亡国都不可怕,最可怕的是一个国家和民族自己的根本文化亡掉了,这就会沦为万劫不复,永远不会翻身。”对历史的无知就是丢掉了文化的根,割裂昨天、今天和明天的联系,漠视祖先的馈赠,这样便不可能赢得未来。
不忘来路,始知归处;不忘来路,方得始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