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易搜欢迎您 - 轻松快捷 分享智慧

主持人提问青年学生“二十四史”这个概念你能说出几个材料作文范文及解析

发布时间:2022-11-19 13:29作者:2019菏泽二模

“二十四史”这个概念是一个逐步形成的过程。三国时期,还只有“三史”之称,到了清朝,才经乾隆皇帝从上千史书中选定二十四部,正式命名为“二十四史”。到了民国,大总统徐世昌把《新元史》列入正史,与《二十四史》合称“二十五史”;但也有很多人不将《新元史》列入,而是把《清史稿》列为《二十五史》之一。

在一档电视节目中,主持人提问:“《二十四史》你能说出几个?”在场的青年学生给出了下面的回答。

甲:《史记》《汉书》,还有《三国演义》吗?

乙:现在不是都说《二十五史》吗?

丙:《史记》《资治通鉴》,还有《聊斋志异》。

丁:《二十四史》不是一本书吗?

要求:综合材料内容及含意,选好角度,确定立意,明确文体,自拟标题;不要套作,不得抄袭;不少于800字。

主持人提问二十四史这个概念作文《不忘来路,始知归处》

不忘来路,始知归处

在一档电视节目中,主持人提问:“《二十四史》你能说出几个?”在场的青年学生给出了令人惊讶而又啼笑皆非的回答。青年学生对民族历史的无知,造成精神上的贫血,历史和文化的虚无。

习近平说:“一个记不得来路的民族,是没有出路的民族。”

青年学生不但要记住来路,还要把民族精神的魂魄融入到自己的血脉中并传承下去,即要根植于民族丰厚的历史文化沃土,复活民族历史的记忆,焕发民族文化的尊严,树立文化的自信。我们从先辈传承下来的丰厚的历史文化遗产是我们精神的原乡,它包含着人类积淀的生存智慧,不仅记录了中华民族和中国文化的发生、演化,而且形成世代相传的思维方式、价值观念、行为准则、风俗习惯等,渗透在每一个中国人的血脉之中,影响着今日之国人的行为和思维方式,所以其思想价值跨越时空,历久弥新,成为人类共同的精神财富,为我们开创进取提供历史的依据和现实的基础。

所以青年学生应该传承优秀的历史文化,唤醒民族精神,肩负起时代赋予的使命和责任,要牢记民族来路,树立远大志向,为实现民族梦想贡献青春和力量,以奋斗和担当写下青春的诗行。于坚说:“没有历史的未来是一匹脱缰的野马。”所以青年学生于汗青古籍中汲取智慧,在抚今追昔中神交千古,在宏大历史中走向未来,在延续民族文化血脉中开拓前进,无愧昨日的荣光,不负明天的梦想,不忘来路,始知归处。

面对遗忘和无知,总有一些人挺起坚硬的脊梁,做这个时代的“敲钟人”。如在国家和民族蒙受苦难和屈辱的晚清之际,开启甲骨文研究,唤醒民族自信的一代学者王国维;当下历时十几年做口述历史研究,拼命和时间赛跑,整理、保留与抗战有关历史素材的崔永元;反映日军“慰安妇”幸存者生存现状的纪录片《二十二》;以中日学者半个多世纪以来在大明宫遗址上不懈研究为基础,拍摄大型史诗纪录片《大明宫》,以再现唐代辉煌建筑文化的金铁木等。他们以身负社会责任感和历史使命感的精神对抗遗忘,批判历史虚无,是否应引起我们青年学生的反思?

中华民族的精神内核就在历史文化的深处。南怀瑾先生说:“一个国家,一个民族,亡国都不可怕,最可怕的是一个国家和民族自己的根本文化亡掉了,这就会沦为万劫不复,永远不会翻身。”对历史的无知就是丢掉了文化的根,割裂昨天、今天和明天的联系,漠视祖先的馈赠,这样便不可能赢得未来。

不忘来路,始知归处;不忘来路,方得始终。

主持人提问二十四史你能说出几个作文《赓续文化薪火,守住民族魂魄》

本文立意准确,观点鲜明,思路清晰。从提出问题到分析问题、解决问题,论证严谨,说理不枝不蔓。依次剖析下去,思维深刻,语言凝练而有文采,表达准确,尤其是对名言的恰当运用展现了丰厚的文化积累。不足之处体现在,论证的逻辑思维方法上还略显单一,对历史文化的意义分析略显单薄。如果能再完善一下这两点,作文则会更胜一筹。

赓续文化薪火,守住民族魂魄

如今的青年学生在被问及“《二十四史》你能说出几个”时,竟出现了令人惊讶而又啼笑皆非的回答。

青年学生的回答让我们看到当下青年对历史文化的无知与淡漠,给当下敲响一记警钟。汉代王充《论衡》言,“知古不知今,谓之陆沉;知今不知古,谓之盲瞽”,如果丧失民族的记忆,我们的心灵就会在黑暗里迷失。倘若失去了文化与历史的传承,我们的精神就将无所依靠。木心在《文学回忆录》中说:“人类文化的最大悲哀,就是流俗的易传,高雅的失传。”对一个国家、一个民族而言,失去了传统文化的智力支撑,文明便将行之不远。

为何诸位青年学生在被问及《二十四史》时,会出现这般尴尬的局面?其原因不过有两个。其一是当代青年学生迫于应试教育的压力,被动地学习古典文化知识,这一行为表面上是对传统文化的传承与弘扬,实际上却充满功利性,“考试考什么我就去学什么”,在这一功利性目的的驱动下,学生机械输入所谓的“必考知识”,而这本应是建立在浓厚的兴趣与自身主动性的基础之上。其二则是当前国家对传承传统文化的倡导虽然日渐加强,但种种政策的实施是否落到了实处,仍旧令人深思,仅仅靠浮于表面的口号般的指令,是难以真正唤醒公众对于传统文化自觉自发传承的。

针对传统文化传承缺位这一问题,我们青年学生理应承担起文化传承人的责任。早有先辈为我们垂范:陈小周,严于治学,精于育人,以保护文化遗产为己任,将中国园林推向现代世界;叶嘉莹笔耕不辍,初心不改,专注于中国古典诗词研究,推动中华诗词走向世界;钱钟书,博学志闻,兢兢业业,致力于《管锥篇》的写作,推动中国经典走向未来。我们更应该承担起传承古典文化的重任,以热爱传递经典,以自觉树立自信,推动中华传统文化的创新性发展,为中华的传承添上属于中国青年的光辉注脚。

梁思成先生对历史文化现象认识得十分准确:“一个民族的自大与自卑来源于对本民族历史文化发展的无知。”诚哉斯言,中华文化绵延数千年,历史的风尘没有掩埋它的光辉,风雨的洗礼没有褪去它的绝世芳华。

林清玄先生曾言:“心有明珠,山河明媚。”希望我们当代青年人人都能怀有一颗热爱经典文化之心,传承历史文化,赓续文化薪火,守住民族魂魄。


二十四史的遗忘和传承高中作文解析

本题为现象类材料作文,主要考查考生的价值观和理性思考能力。材料为考生提供的是一个能暴露出部分青年学生对“二十四史”基本常识无知的对话场景,故构思时不能大谈文化、历史,精准思维应该是对青年学生对“二十四史”基本常识无知的思考。

一个不重视历史的民族是没有希望的民族,材料中的现象令人惊诧和痛心。造成这种现象的原因:一方面可能是青年学生课业过重、应试的压力大,无暇顾及需要深层思考民族过往的历史经典;另一方面可能是因为社会泛娱乐化的文化氛围使他们的阅读趋于表层化,更主要的还是青年学生自身忽视了对民族历史的深入思考和研读,对民族文化缺乏尊重和敬畏。

考生应针对材料,结合时代和个人体验展开思考,逐层剖析,广泛联系社会现实,探讨历史文化的价值意义以及和未来的关系,从而写出既令人警醒、催人奋进又有责任意识、担当情怀,以史为镜、鉴往知来、薪火不息、磅礴大气的文章。

参考立意

切题立意:

1.不忘来路,始知归处。

2.知史鉴今,共铸未来。

3.青年以史为鉴,再续盛世华章。

4.悠悠千年史,岂可迤逦掷。

5.知去处更明来路,正青春不负芳华。

6.鉴古方能知今,明史方能兴国。

7.二十四史今犹在,共筑文化万世传。

……

偏题立意:

1.由史质疑,惑由心生。(对出题意图把握不准,似乎是对材料中的“《二十四史》不是一本书吗?”这种现象的思考,表达对青年史识缺乏的迷惑,但理解模糊,立论不鲜明。)

2.文化在左亦在右。(理解过于宽泛和表层化,没有理解透青年学生这个特殊对象的角色责任,偏离了文章的重心。)

3.求同存异,文化共融。(思维跑偏,本题所述不是文化融合的问题,没读懂材料。)

4.一道发展路,一点历史香。(没审透关键词,关键是传承;“一点历史香”,表达含混不清,不鲜明。根本原因是没有从材料中概括出写作意图的关键词。)

5.史家之绝唱。(没有全面理解材料,材料中的主要对象是青年学生,没审清青年学生对历史的态度问题。)

6.变中求不变,追求文化内涵。(没有理解出题人的意图,抓错了关键词,把文化内涵的变与不变作为写作对象,忽略了核心书写对象青年学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