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易搜欢迎您 - 轻松快捷 分享智慧

以“给爱一个行动”为副标题的材料作文范文及题目解析

发布时间:2022-11-1 11:35作者:长沙市长郡中学2019届高考模拟卷

《中国式家庭情感表达方式》调查报告显示,在受访者中,三成人表示“家人之间不好意思说爱”,近四成人表示“想表达,但找不到合适的方式”,四分之一的受访者认为“爱需要表达,即使是家人之间”。14%的受访者从未主动拥抱过父母,8.2%的受访者从未主动和父母牵手。而关于“爱的期待”的数据中,最被“期待”的是“专心的陪伴”,占37.7%;排在第二位的是“肯定的言语”,占28.3%;排在第三位和第四位的分别是“爱的服务”和“爱的礼物”。

某报“家庭”专栏转载了上述内容,并开展专题讨论活动,向社会征稿。请根据上述材料,以“给爱一个行动”为副标题,写一篇文章,向该专栏投稿,表达你的感触与思考。

要求:选好角度,确定立意,明确文体,自拟标题,不要套作,不得抄袭,不得泄露个人信息;不少于800字。

给爱一个行动为副标题作文

别让爱在心口难开 ——给爱一个行动

《中国式家庭情感表达方式》调查报告显示,在受访者中,三成人表示“家人之间不好意思说爱”,近四成人表示”想表达,但我不到合适的方式”,四分之一的受访者认为“爱需要表达,即使是家人之间。”通过上面的数据我们可以知道, 大多数人爱着他们的家人,却不知道如何去表达。 他们并不知道,有些家人经不起等待。 别让爱在心口难开 我们要给爱一个行动 勇敢地去表达自己的爱,让家人感受到自己的心意。

在我们的生命中,和我们最亲的,有着直接血缘关系的人就是我们的家人 家人之间互相帮助、互相照质,一起度过漫长岁月 家庭是构成社会的最小单元, 家庭的发展决定了社会的走向。家人之间互帮互助在人们看来已经是一件很正常的事,因此不需要对家人表达自己的爱,我们心里爱着他们就够了。但其实不然,爱需要表达,即使是家人之间。调查显示14%的受访者从未主动拥抱过父母,8.2%的受访者从未主动和父母牵手 如果问这些人是否爱着父母,答案是肯定的,只是他们没有去表达自己的爱。我们需要给爱一个行动,勇敢地对家人表达自己的爱。

有时候,一句简单的话语,一次简单的肯定,就足以温暖人心。关于“爱的期待”的数据中,最被“期待”的是“专心的陪伴" 占38.7%;排在第三位的是"肯定的言语”,占28.3%;排在第三位和第四位的分别是“爱的服务"和“爱的礼物”。可以看出,表达对家人的爱并不难,也没有先决条件,人人都可以随时随地向家人表达自己的爱。不要求过多的物质,简单的拥抱,最让家人感受到温暖。面对家人,我们要让爱在心口常开。

人们常常会在不经意间让爱堵在了心中而不选择开口,长大后又会感到“子欲养而亲不待”的遗憾。我们不能让爱在心口难开,我们可以从身边的一些小事开始做起,比如一句简单的感谢,一次温暖的拥抱……让我们给爱一个行动,从生活中的一点一滴来表达自己的爱,与他们更好地相处

给爱一个行动高中作文800字《让爱发生》

让爱发生

——给爱一个行动

《中国式家庭情感表达方式》调查报告显示,更多的人不懂、不会去表达对父母的爱,认为家人之间,爱无需言说,对于父母,更不会主动拥抱、牵手,总觉父母给予我们的这份爱理所应当。然而我们何曾想过,父母对于我们是否有所期许?

当我们在外谈笑风生,极尽微笑后,回到家中更多的是面无表情。我们总是把自己最好的一面展现给外人,对于家人,我们总觉得什么样的自己他们都会接受。于是,将工作中的烦恼、内心的不愉快统统带回了家中。我们不曾考虑父母亲人的感受,甚至天真地以为,能容纳我们所有烦恼不快的也只有我们身边最亲的人,于是有时爱变成了伤害,我们却浑然不知。甚至有时,对于父母来说,一个不受打扰的陪伴,一句肯定的话语,一份爱的礼物都觉得那般遥不可及。爱不应自私,是彼此的给予,爱需要行动,如此爱才能发生。

古有李密陈情,至诚至笃,“乌鸟私情,愿乞终养”,尽忠尽孝,从不矛盾,李密为爱做了最好的诠释。今有最美孝心少年,“纵使大海为墨,长空为纸,也写不完对父母的深情,一个平凡的女孩,把感动化为行动,用爱谱写出一曲动人的歌”,十三岁的李新颖与坐在轮椅上的爸爸相依为命,做饭、洗衣、照顾爸爸日常,二人其乐融融,你很难想象,新颖是爸爸十三年前从医院捡回来的。尤其当我们看到一则长沙母亲背着重病儿子来北京“圆梦”——爬上长城的新闻,更是让无数网友潸然泪下。女本柔弱,为母则刚。想想父母给予我们的,我们更应行动,让爱发生,为爱发声。

我们总觉家人之间,爱难于开口。殊不知,最亲的人,最真的爱,也需要滋养。有时候我们一句大胆的“我爱你”,会让父母偷偷地笑上一天;有时候我们一个简单的拥抱,会让父母细细地回味、咀嚼;有时候我们一句不经意的肯定,会让父母内心莫名的欣喜……这就是爱吧,父母要求我们的很少很少。“树欲静而风不止,子欲养而亲不待”,何不趁一个明媚的午后,静静地陪伴父母,聊聊天,喝喝茶,告诉他们,忙碌在外,最挂念的还是他们,有他们的地方才是“家”,这才是最长情的告白。

你是我的一部分,我却是你的全部,这世上一心一意、一生一世去爱你的永远是你的父母。父母给予孩子的爱,无法衡量,不求回报。然而爱绝不是自私的独享,作为子女的我们,也需要给予父母关爱,给爱一个行动,让爱发生。

给爱一个行动,让爱发生,为爱发声,大胆对你的父母、身边亲人说出你的爱。因为所有的聚散沉浮,都让我们感叹,人生无常,唯愿珍惜。

以“给爱一个行动”为副标题的高中800字作文

审题

限制性

1.思维限制。这是一则给定材料的任务驱动型作文。材料的多重意蕴带来了写作上的思维限制。考生需要在阅读材料时,理清材料的内在结构,挖掘其内部逻辑关联,思考各部分之间的关系,或横向并列,或纵向递进……从而进行下一步思考。从上述材料可以发现,调查报告其实包括两层含义。第一层含义就是中国家庭成员之间不擅于爱的表达;第二层含义就是“爱的期待”的具体内容。注意两层含义之间的关联词“而”,也就是说中国家庭成员不擅于爱的表达才更呼唤“爱的期待”;或者说在需要“爱的期待”的同时是对“爱的表达”的一种渴求……总之,考生在审题立意时,对材料主体一定要进行深度挖掘,不可浮于表面,只看现象,不究本质,或果不及因。

2.内容限制。作文要求是家庭专栏征稿,写作时应聚焦家庭成员间的“爱”。可结合材料谈“爱的表达”“爱的期待”,以此来阐释爱的内涵和意义。“爱的表达”是指家庭成员间的情感交流,很多时候,我们出门在外,谈笑风生,而回到家中,则把沉默留给了身边最亲的人,爱在心口难开。虽然没有什么能阻挡亲人之间的血脉相承,但偶尔间“爱的表达”却会让这份情感更显温暖,何况那“爱的期待”呢?所以行文过程中,不可泛泛谈“爱”,这份爱应局限于家庭之中、亲人之间。

3.行文限制。作文明确要求以“给爱一个行动”为副标题,写一篇文章,向该专栏投稿,表达你的感触与思考。副标题限制了我们在行文中应围绕“爱”与“行动”去写作,综合材料,确定立意。“爱的行动”,可以由爱的阐释出发,最终落实到具体行动,这份行动可以是“爱就要大声说出来”的“爱的表达”,也可以是“陪伴”或“肯定”等“爱的期待”。“表达你的感触与思考”这就体现了命题者有意让考生从自身出发,说真话、抒真情,进行真我写作,围绕任务展开写作,而不套作。从中可看出情感教育的重要性!

开放性

1.立意角度自由。考生可根据以上材料提炼出核心立意,由副标题“给爱一个行动”确实文章的中心立意,可结合材料对爱的内涵进行阐释,爱需要表达,爱也需要“期待”。但在论述的过程中,表达的方式,期待的形式,见仁见智,每个考生一定会结合自己的实际,选择最有感触的来写。此外,“行动”是否只是材料中给出的“爱的期待”的几种形式?显然,考生可据此延展,可以从家庭情感表达的方式入手,叙述或议论家庭情感表达带来的温暖、价值等,“行动”可具体,亦可抽象!

2.联想思考开放。题目明确要求:“表达你的感触与思考”。材料中的一些关键语句都会触发我们思考,由相关材料引发的联想和思考是开放的,考生可以充分展开行文。此外每个人的体验都具有个体的独特性,体验不同,思考的方向、行文自然会不同。“表达你的感触与思考”,体现了命题者有意引导考生进行个性化写作,对于父母、家庭之间的爱,每个人一定会有自己想说的话,每个人也一定会写出有情感、有温度的文章。

3.文体是自由的。考生可以写议论文,发表看法,谈谈对“爱”的独特理解与思考;也可以写成记叙文,侧重记叙自己的感触,叙述家庭情感表达带来的温暖、意义等。

解题

这是一道给材料的任务驱动型作文,任务指令明确,考查考生对于材料的全面理解,体现考生独立思考、探究问题的过程,侧重于探讨情感教育对于考生的作用,符合教育“立德树人”的根本。纵观各地模拟题或高考真题,百花齐放,命题者有意引导考生写出体现自我独特风格的文章,有意训练考生的思维能力,培养考生的家国情怀等。但现实往往相反,大多考生写出的文章假大空,多为口号而鲜有真情。在这样的背景下,本文的写作就显得尤为可贵。无论是对爱的深刻阐释,还是个体的真情写作,都是对“假大空”式文章的有力辩驳。

考生写作时首先不能随意忽略材料的明确要求,尤其是带有明显指令性的要求更应重视。本题完全可以由副标题入手,再结合材料含意作文。“给爱一个行动”作为副标题,就已经确定了文章的精神、主调。这就提醒考生在写作时应围绕材料中“爱的表达”“爱的期待”来谈谈“爱的行动”,以此阐释爱的内涵。此外,根据材料及作文要求,考生所探讨的“爱”应指和父母亲人等家庭成员之间的“爱”,而非泛指一切形式的“爱”。

给爱一个行动作立意

切题立意:

1.爱要大声说出来。

2.陪伴是最长情的告白。

3.最亲的人更需要爱的滋养。

4.家庭情感表达带来的温暖、意义。

5.爱需要行动。

偏题立意:

1.脱离“家庭”这一层面去谈“爱”。

2.脱离“爱”这一层面,只谈陪伴、肯定等。

3.脱离“行动”这一层面,只谈爱的内涵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