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易搜欢迎您 - 轻松快捷 分享智慧

你要搞清楚自己人生的剧本——不是你父母的续集材料作文及提纲

发布时间:2022-8-27 18:55作者:精选试题

你要搞清楚自己人生的剧本——不是你父母的续集,不是你子女的前传,更不是你朋友的外篇。生命中最难的阶段不是没有人懂你,而是你不懂你自己。

——【德国】尼采

“自己”这个东西是看不见的,撞上一些别的什么,反弹回来,才会了解“自己”。所以跟很强的东西、可怕的东西、水准很高的东西相碰撞,然后才知道“自己”是什么。

——【日本】山本耀司

对上述材料,你有怎样的理解和感悟,结合自身体验,写一篇文章。

要求:结合材料,选好角度,确定立意,明确文体,自拟标题;不要套作,不得抄袭;不得泄露个人信息;不少于800字。

《自知者明,自胜者强》高中作文800字赏析

自知者明,自胜者强

二千四百多年前,苏格拉底在爱琴海边提出了他的哲学名言:“认识你自己。”这是德尔斐神谕最为著名的一句,被广为流传。在茫茫人海中,我们每一个人都是独一无二的存在,都有属于自己的人生剧本。在繁华喧嚣之间,唯有正确认识自我,方能战胜自我,尽情演绎自己的传奇。

正确认识自我,是人生旅程成功航行的第一步。

我们每一个人的性格、能力、兴趣、爱好均有所不同,正确认识自我,选准适合自己的发展道路并执着而行,即显得弥足珍贵。人们为中国作协主席铁凝在走向写作之路时的坚定与执着点赞,因为她义无反顾地到农村体验生活,和农民同吃同住同劳动。她知道,底层的艰辛正是作家所需要的。为了作家梦,她用痛苦和磨难砥砺自己。当初若跟母亲学舞蹈,或跟父亲学画画,她的成功之路也许会更平坦,但那样,她只会成为父母的续集,而不是她自己。

正确认识自我,需在碰撞中客观评价自己的优势和短处。

苏格拉底曾言:“未经自省的人生没有意义。”据调查统计,90%的人其实都不了解自己。所以我们要清晰地认识自己,理清自己的优点和不足,清醒地认识到“我是谁,我在哪里,我想干什么”,树立自己的人生理想和目标。人们说,陆羽之所以是陆羽,而非某个寺院的法号,那是因为他明白他的舞台他做主。陆羽小时候被遗弃,被一位方丈带回寺院抚养。在寺院里,陆羽乖巧懂事,且极爱看书,但更偏茶道。陆羽在寺院生活18年,期间方丈多次要求给他剃度,他都极力反对。用他的话说便是:为凡尘俗世仍持执念,故不可出家。仍是带发修行。方丈气极,将他逐出寺门。但正是这碰撞给了他尝遍天下万茶的时机,从此陆羽便有了“茶王”名声。

正确认识自我,要在“碰撞”中不断提升自我、战胜自我。

老子曰:“知人者智,自知者明。胜人者有力,自胜者强。”如果说认识自我是人类智慧的表现,提升自我则可谓走向成功的敲门砖。人生的每一次进步,正如山本耀司所言,是“跟很强的东西、可怕的东西、水准很高的东西相碰撞的过程”。只有不断学习提升,只有经历“反思+行动”,只有迎接挑战、勇于尝试,我们才能碰撞铸出一个更精彩的自我。正如越王勾践在与“很强”的夫差的碰撞中认识自我、提升自己,卧薪尝胆,砥砺前行,“见怒鼃而式之”,终是“三千越甲可吞吴”。而“我要扼住命运的咽喉”与命运顽强碰撞抗争的音乐巨人——贝多芬成功了,耳聋,对音乐家来说是整个世界的死亡。世界都死了,但贝多芬不曾死,他是生活的巨人、音乐的巨人。

有人说,世上所有的相遇,都是遇见了自己;世上所有的成功,都是战胜了自我。让“认识你自己”这句名言不仅镌刻在希腊神庙中,也刻于处在人生孕穗拔节期的我们心底,使之如灯塔,指引我们走向更高更远的人生!

本文观点明确,标题即观点。文章开头先由苏格拉底名言结合材料引入分析提出论点——“唯有正确认识自我,方能战胜自我,尽情演绎自己的传奇”,然后使用三个分论点从两个方面论证中心论点,第一个分论点论的是意义,后两个分论点论的是“怎样做”,最后总结全文,发出倡议。总体上来说,能够结合材料,摆事实,讲道理,思路清晰,逻辑性较强,认识较深刻,论证说理较为充分有力。有意引用名言名句,语言相对文雅、不乏文采。


你要搞清楚自己人生的剧本作文提纲

本题属于任务驱动型作文题,由材料、提示语和要求三部分组成,重点考查考生理解材料、思考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等。本题目命题思路类似于2021高考浙江卷和上海卷。材料由尼采的名言和山本耀司的话两部分组成,尼采通过多个“不是”,突出了人要“懂自己”。山本耀司特别强调人要“跟很强的东西、可怕的东西、水准很高的东西相碰撞”才能认识“自己”。本题的关键在“认识自己”的途径,如何在与“很强”“可怕”“水准很高”的人或事物的碰撞中发现你自己、认识你自己、重新定位你自己,从而达成自我认同和自我实现。提示语以及要求则从写作者身份、内容、角度、文体、标题等方面明确界定写作任务。这就要求考生把握内在逻辑关系,准确理解材料内容,根据要求进行立意写作。

切题立意:

1.人生最难的不是没有人懂你,而是你不懂你自己。

2.人生的剧本,自己才是主角。

3.认识你自己,演绎自己的传奇。

4.自知者明,自胜者强。

5.在碰撞中认识自己。

……

偏题立意:

1.德不称其任,其祸必酷。(把着眼点放在“德”字上,立意走偏。)

2.人人为我,我为人人。(误把认识自己理解为认识自己与别人的关系。)

3.仁以为己任,不亦重乎!死而后已,不亦远乎!(未能关注到材料中“懂你自己”“然后才知道”等信息。)

4.各人自扫门前雪。(立意价值观有偏差。)

审题

限制性

1.真实情境的限制。题目触发考生写作的情境为两则材料,材料一是尼采的名言,强调人要懂自己;材料二是山本耀司的话,强调在“碰撞”中认识自己。材料一提出认识自己的命题,材料二在材料一的基础上进一步阐释如何认识自己。这是考生认识的基点,为考生写作提供了既定的思维架构。

2.典型任务的限制。“对上述材料,你有怎样的理解和感悟”,考生要准确理解“上述材料”的含义,写出自己的“理解和感悟”,要“结合自身体验”来谈,不可泛泛而谈。

3.价值判断的限制。材料一中的三个否定句、“不是”“而是”等是对价值判断的限制,要分析它们否定了什么、肯定了什么。显而易见,否定了“你”的人生剧本与他人雷同,肯定了“你”的人生剧本的独特。考生写作符合此价值判断才符合题目的立意指向。

开放性

1.立意角度自由。考生可以结合对尼采名言的理解立意,突出正确认识自己的重要性;可以结合对山本耀司话的感悟立意,突出如何认识自己;也可以将两者结合起来立意,突出深入反思、勇于实践对认识自己的重要意义,等等。总之,立意角度相对来说是自由的。

2.联想和思考是开放的。由材料中尼采名言中“不是你父母的续集”可以联想到“你”不是父母的简单复制,在生物学上“你”是独特的生命个体,在社会学上“你”是独立的思考者;由“不是你子女的前传”可以联想到“你”不可能在人生经历方面“泽被后世”,包办一切;由“更不是你朋友的外篇”可以联想到“你”虽然与好友朝夕相处、亲密无间,但“世界上没有两片完全相同的树叶”,更何况活生生的万物之灵呢?“你”就是“你”,古今唯一,天地无二。生命绵延无穷,如大河奔腾,虽浪花朵朵,但姿态万千。由材料中山本耀司的话可以联想到“厄而作《春秋》”的孔子,“我要扼住命运的咽喉”的贝多芬,意志坚强、贡献卓越的海伦·凯勒,等等。考生立意后,可在所给材料基础上展开联想和思考,思接千载、视通万里,可以说联想和思考是相对开放的。

3.文体选择是自由的。材料要求“写一篇文章”,并未限定写作文体格式,考生可以依据自己平时擅长的文体进行写作。只要观点鲜明,思路清晰,文体特征鲜明,除了诗歌,写议论文、记叙文、散文等皆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