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易搜欢迎您 - 轻松快捷 分享智慧

“问天下谁是英雄”主题读书报告会发言稿作文范文

发布时间:2022-2-16 11:24

某校高三年级举行整本书阅读读书报告会,主题为“问天下谁是英雄”。阅读书目为《三国演义》《水浒传》《红楼梦》《史记》《论语》《堂吉诃德》《巴黎圣母院》《老人与海》《哈姆雷特》。

你对这些作品中哪个人物感触最深?请结合你的感受和思考写一篇发言稿。

问天下谁是英雄高中作文800字

点评:本篇问天下谁是英雄作文的功力体现于对主旨的升华。其法有二:一是“借力”。作者援引保尔、史铁生、泰戈尔等名人名言来升华对圣地亚哥精神世界的认识,既有生命的硬度,又有思想的高度。二是“画外音”。作者在每一个论述层次之后,都有一段思情的生发,它恰似影视剧中的“画外音”,将人物的思想境界和作文的主旨推向了一个峭拔的高度。二者交相辉映,既得思想光辉,又显艺术魅力。

生如夏花

各位老师、各位同学:

大家好!我选择的英雄人物是《老人与海》中的老渔夫圣地亚哥。

保尔说:“生活只有两种,要么腐烂,要么燃烧。”并不是所有人都能被称作英雄。显然,海明威笔下的这位“硬汉”属于后者。老人虽然无儿无女,然而并非是生活过不下去。但是生命的尊严不是坐吃山空,而是以自己的双手创造价值。所以他坚持出海,为了收获,还到深海里去。生命只要还在,就要燃烧自己。

英雄如斯,坚韧而一往无前。老渔夫在茫茫的大海上与一条比他的船大两倍的鱼争斗了三天,他以惊人的毅力顽强拼搏着。“人不是为失败而生的,一个人可以被毁灭,但不能被打败。”极度的饥饿、困倦、孤单无时无刻不在侵蚀着他的肉体与灵魂,但他却以一种“重压之下的优雅风度”,以一种耀眼夺目的人性光辉坚持了下来。他的对手早已不再是那条大马林鱼,而是大海,是生命,是不可抗拒的命运。

虽然那堆白骨、那副船桨、那些伤痕不能开口说话,但是其折射出来的精神光辉却能照耀整个大地,照耀人心的每一个角落。

英雄如斯,乐观而积极向上。史铁生说过:“苦难消灭,自然也就无可忧悲,但苦难消灭,一切也都消灭。”命运从没有所谓的公道,那么苦难也就在所难免。但是如果只在苦难中宣泄不满,停滞不前,终究不过是行尸走肉。圣地亚哥在极端的生存条件下依旧存活下来,很大程度上正是因为对胜利的信心和对生活的乐观。试想,如果他从与大鱼相遇的第一天起便对自己失去信心、自怨自艾,恐怕连自己的尸骨都只能在海上漂泊。

“乌云后面依然是灿烂的晴天”,老渔夫坚信自己终将胜利,正如他坚信扬基队所向无敌一般。于是,疲惫、疼痛在他面前黯然退场。

英雄如斯,悲壮却决不认输,泰戈尔的《飞鸟集》中有这样一段话:“世界以痛吻我,我却要报之以歌。”圣地亚哥最终失败了,留给他的是疲倦的身躯和一堆无用的鱼骨。但他是一个精神的胜利者,他在命运激荡的洪流中,唱出一首硬汉的生命之歌,他向岸上的每一个人证明了生命的尊严与高贵,向读者诠释了人类坚不可摧的精神力量。

“生如夏花之绚烂,死如秋叶之静美。”夏花之所以热烈而绚烂,是因为它开放过了,就不畏惧凋零。

圣地亚哥的经历是一首生命的史诗,纵使命运无法抗拒,但我未曾屈服,毅然反抗,生如夏花——英雄当如此!

以问天下谁是英雄为主题的作文800字

作文兼顾了对文本内容的审读把握和发言诉诸听觉的双重特点写作。首先,对英雄内涵的理解不是一两句话能够说得清的,作者就将其拆分成分论点加以呈现,使人易于理解接受。并且分论点之间的逻辑联系十分清晰,由浅入深,步步深入,从英雄产生的偶然与必然到英雄壮举,再到悲剧结局,娓娓道来。其次,多用短句,表述准确,简洁有力,结尾更是独句成段,既绾系全文,又抒发感慨,表达敬意,颇有感染力。

时势造英雄——荆轲

各位老师、同学:

大家好!我发言的题目是“时势造英雄——荆轲”。

荆轲,卒于公元前227年,却没人知道他生于何时,他的早年也许并不重要。他虽然游说過卫元君,但没被采纳,来到燕国后整日与剑客、狗屠、善击筑者同处,表面看上去懦弱无能,放浪形骸,可是从史书的字里行间可以看出,他那些怪异的举动背后蕴含着内心深处最隐秘的情感,那是一种对建功立业的渴望。我想,举世也许没有值得他去倾诉的人吧,所以他放弃城府,转向癫狂,甚至让人觉得他自甘堕落。然而他潦倒的外表下,英雄的气概从未走远,隐士田光和好友高渐离对此深信不疑。这样胸藏大志、为人信重无意之间为他着上了英雄的底色。

读《刺客列传》,我不能不佩服太史公对英雄产生机缘的理解之深。倘若秦王不侮辱太子丹,樊於期不逃到燕国避难,太子丹不收留樊於期,太子丹不询问鞠武,鞠武不知田光,田光不赏识荆轲,荆轲真的会毫无建树,此后的一切都将不会发生。易水送别,更是浪漫的千古绝唱。高渐离变徵之声与慷慨羽声的深情演奏无疑又为之注入了悲壮的情愫。“风萧萧兮易水寒,壮士一去兮不复还。”想来所送之人亦为英雄好汉吧,不然如何衬得起此壮别之场景。而刺秦时,如此地逼近成功,最后却功亏一篑,又给人以巨大的遗憾,怎么就差了那么一点点呢?时势造英雄,英雄又因遗憾缺陷而逝。英雄故事如此离奇曲折与不幸浪漫,也是其传颂百代、经久不衰的重要原因之一。

其实,英雄的产生也有其必然的因素。秦灭六国,殆尽之际,与其坐而待毙,不如孤注一掷。尽管太子丹只是因为个人恩怨而出此刺秦下策,但是不可否认,其中也包含着国事危殆、苟延残喘的挣扎成分。甚至,如果不是因为侍医夏无且以药囊提轲这样的偶然因素,刺杀行动是有可能成功的,而刺秦成功是有可能改变历史发展的走向的。所以刺秦不是单纯的偶发事件,刺秦甚至是六国旧贵族的必然选择,就连张良也曾经做过,所以荆轲才深得人心。

英雄的使命不可推脱。有人说荆轲其实很懦弱,这种说法也并非无凭无据,他与盖聂论剑,与鲁勾践争道,可都是落荒而逃的。可在田光和樊於期先后献身后,一切就变了。二人用生命托举荆轲,他责无旁贷。二人以生命交付一项使命,荆轲也必须以生命去完成。再怯懦的匹夫也明白,以生命尺度衡量的使命不可以单方面解约。士为知己者死,我隐约看见,易水边离去的身影从未如此伟岸清晰。我知道,那是英雄的背影。

英雄的气度从容不迫。秦廷之上,舞阳色变震恐,荆轲从容不迫,为之掩饰。然后发图,行刺。至于欲“生劫之”,其实是不现实的。君臣大惊失色,秦王目眩良久,自此不近诸侯之人。刺杀虽然没有成功,然而影响却是强烈而久远的。

真正流传千古的英雄故事大多是悲剧,因为悲剧是“把人生有价值的东西毁灭给人看”。荆轲身上的悲剧元素太多了:早年辗转迁徙,居无定所,甚至改名换姓,隐于市井,这是他爆发前的沉默与积淀;两位仁人义士先后为他慷慨自刎,一国之气运集于茕茕一身,这对于荆轲来说是负担,也是幸福;接受太子丹的重托后,却又在临行前被质疑,更增添了荆轲孤独之感,举目无亲,一去不返,易水之寒,何其悲壮!刺秦失败之后,身被八创,倚柱而笑的凄凉,是无奈,更是无悔,这还不是英雄吗?

英雄是颗流星,顺势而生,悲壮而逝。

英雄,你也许不明其生,但必知其死。

英雄是游吟诗人口中缥缈的残歌,哀而不伤。

英雄起于一时,更流芳百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