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0月1日,河南一位返乡的李先生看到有车辆占用应急车道,选择拍照361张并向当地警方举报。无独有偶,10月4日,强女士和家人从遂宁返回成都,因高速发生交通事故,道路拥堵。坐在副驾驶的她,短短两个小时拍下了约270辆侵占应急车道的违法车辆。(10月7日《中国青年报》)
中秋国庆双节出游、返乡,本意是为放松身心、调整生活节奏。然而糟心事却一再发生,明明是应急车道,却被几十上百辆车“侵占”,导致整个高速公路路面秩序混乱不堪。面对此情此景,李先生和强女士并没有像大多数人那样仅是吐吐槽,最后憋在心里,而是选择拍照记录,最后发给了公安部门。公安部门也高度配合、火速处理,给出了相应的违章和罚款。
而针对“随手拍违章”的做法越来越多的这一现象,网友也展开热议。部分网友认为“这是管闲事”,应当先管好自己。而绝大多数网友则坚定地回应:必须鼓励。
“随手拍违章”是一种举报监督行为。它不仅仅是对自己负责,更是对他人的生命安全负责。消防车、救护车中途被堵在半路上,导致火场无人救火、危重病人因抢救不及时而死亡的案例数不胜数。其中一个重要原因就是应急车道被无关车辆占用。上文所提到的李先生也在采访中回应称:“不要说别人(拍照)缺德干什么的,说这种话的人我就不乐意了......这样做不但对自己不负责,对别人的生命也不负责!”正如他所言,“随手拍违章”绝非多管闲事,反而恰恰是在为生命留出一条绿色通道。换个角度思考,你我在生命垂危之时,最需要的都是一条畅通无阻的绿色通道,而非夹塞、混乱、面目全非的应急车道。
长久以来,国人经常被刻上“不讲文明”“不守规则”的标签,“中国式”过马路、插队屡被诟病。这些现象背后大多是侥幸、“图方便”的心理在作祟,同时也折射出国人对于规则意识的漠视。
“随手拍违章”,实际上起着维持社会秩序,增强人们规则意识的作用。它足以让人们认识到侥幸心理不可取,切不可为贪图一时便利,罔顾社会秩序,破坏既定的社会规则,而给社会带来意想不到的大麻烦。《流浪地球》中有一句话:“起初,没有人在意这一场灾难,这不过是一场山火、一次旱灾、一个物种的灭绝、一座城市的消失,直到这场灾难和每个人息息相关……”说的其实就是这个意思。当“蝴蝶效应”发生,一切便已追悔莫及。因此,不要再觉得“事不关己,高高挂起”,因为这一切,和每个人的利益息息相关。
今年8月5日,北京交管部门就已上线“随手拍”功能,市民群众可举报交通违法行为,反映交通管理问题。与此同时,今年实施的《道路交通安全违法行为处理程序规定》,明确了公民举报控告的证据,公安部门必须接收并按规定处理。从目前这些法律规定来看,不必担心公安部门是否会接受举报。作为一个公民,我们享有充分的权利进行拍摄举报,从而对自己及他人的生命安全负责。
“随手拍违章”绝不是多管闲事,而是在为生命护航,更是为规则意识的养成而铺路。
作者:秦平来源:法制日报
日前,公安部起草的《关于修改〈道路交通安全违法行为处理程序规定〉的决定(征求意见稿)》公开向社会征求意见。征求意见稿拟将允许跨省份异地处理非现场交通违法,违法信息录入后当日即可向社会提供查询。对于群众举报的违法行为影像资料“经查证属实的,可以作为处罚的证据”。
这一规定意味着公民“随手拍”举报交通违法信息将在全国推行,将有更多人参与到交通安全治理工作中来。
一直以来,交通治理都是我国社会治理的一大难点。开车玩手机、不系安全带、车辆乱停放、行人闯红灯、大货车超载、电动车乱钻……各种交通违法现象大量存在。这些问题如果仅靠交警去管,显然是管不过来的。
而“随手拍”要解决的正是交警对交通违法看不到、管不到的问题。警力有限,民力无穷,“随手拍”最大的好处就在于治理交通违法全民参与,每个人都是监控,每个人都是交警,各种交通违法行为即使可以避过交警、逃过监控,但绝不会逃过广大民众的眼睛。同时,因为每个人的拍照举报都可能成为处罚证据,意味着交通违法被处罚的可能性将成倍增加,这也会给违法者造成强大心理压力,即使想违法也不敢违法了。
其实,“随手拍”并非是什么新举措,早在2015年,深圳就建立了互联网交通举报平台,在微博、微信、支付宝、App上都实现了“随手拍”举报功能。同时,南京、兰州、南宁、长沙、无锡等地的交警也都有类似的作法。
实践证明,“随手拍”对治理交通违法的作用十分明显。有数据显示,截至2018年9月,深圳交警共受理交通违法举报169.5万件,近15万人参与过“随手拍”交通违法举报。为深化“随手拍”的治理效果,2018年深圳交警还专门推出小程序、一键优化,帮助市民提高“随手拍”的照片质量。
同样,“随手拍”在无锡也受到民众广泛支持。今年9月初,“无锡交警”微信公众号上的“交通违法随手拍”升级版上线,开通仅一周时间,就收到热心市民拍摄举报的交通违法线索1万余条。
正是在各地成功实践的基础上,公安部拟将“随手拍”纳入交通违法处理程序,在全国推广实施。
一切为了人民,一切依靠人民。让人民群众成为交通治理的重要参与者,“随手拍”举报违法行为的价值和意义就在于此。期待“随手拍”能够成为遏制交通违法的新利器!
来源:青椒评论
近日,央视新闻就“随手拍违章应该鼓励吗?”发布了一段线上访谈视频,视频开头简要介绍了问题缘由——李先生于河南省高速上拍摄到多辆汽车占用紧急通道,这属于严重违章行为。
李先生连夜整理视频图片发送至家乡的交通管理事务所中,这一行径得到交警人员的赞扬。但此举却被部分网友评为“多管闲事”。随手拍违章、举报违法行为等做法,放于人情社会确实会被一部分人认为是“多管闲事”。
但违章者随意占用应急车道、随意变换路线、超速、占用消防通道等行为,很容易造成交通堵塞与事故,轻则耽误时间,重则危害公众的生命健康。违章者触犯的是原则性问题,触碰到了法律法规的底线,损害的是公众利益,在一定程度上可能危害公众安全,所以交通违规问题无论在人情还是法律上都不能被容忍。并且随手拍违章的本意是为了让人人参与监督,减少违章与事故,是一种对生命负责的表现。而违章是违章者自身的过错,不应该因为侥幸没有被相关部门监管到,而被公众举报而感到不忿。毕竟违章本就是错误行为。
因此,随手拍违规应该被鼓励,并且予以支持,这是一种公众监督意识的体现,也是对公众生命安全的守护。希望这样的“闲事”可以多被管一管,人人监督,更有利于提高公众遵守交通规则的意识。
同时随手拍违章也是新媒体时代公民参与交通督查的新形式。在信息爆炸的全媒体时代,人们总是接受大量信息,却很少主动付之行动,主动参与社会活动其中。
随手拍违章,既能满足管理需求,还能满足公民的新媒体时代参与感,及时拍摄检举视频,反应生活中发现的问题,并得到及时的反馈和解决。这无疑大大增强了公民的责任感和实践能力,更是公民交通安全素养和新闻素养提高的证明,这是一个好兆头。
随手拍违章是一个好兆头,应该被鼓励,但更需要正确的引导与完善的制度。否则,一是可能被一些别有用心的人利用,催生一些人专职以此为业,危害社会交通管理秩序,玷污交警执法的专一性、严肃性。二是不法分子可能利用随手拍这种举报方式,敲诈勒索违章司机,造成恶劣的社会影响甚至刑事犯罪。
2020年10月8日晚有网民发微博反映有私家车被张贴“违章停车提示单”,要求车主向支付宝某账户转账,否则便将违法停车信息向“北京交警”随手拍平台举报。此举已经属于敲诈勒索行为,此类事件已经出现苗头,所以相关部门必须对公众加强相关方面的引导,普及法律基本常识,并且完善相关的奖惩制度。
其实最主要的还是要提高公众的责任意识,让公众从责任心出发,少些利益心,真正的做好一个监督者,才更有利于减少违章行为。并且随手拍行为不是一种随意的检查制度,需要严谨的核查,避免出现“冤假错案”。因为交通管理部门,不仅要核实拍摄视频的热心市民,还要核实现场监控和当事车主,全面了解违章行为的发生经过,再做定夺。
此外,鼓励随手拍违章这一举动,还需保护热心公民。交通管理部门需要进一步完善保密机制,确保热心公民的私人信息安全,避免出现“事后报仇”的冲突行为。
交通管理部门还需要提醒公民正确拍摄视频,驾驶员不可拍摄视频,车上其他成员才可以拍摄检举视频,由此避免出现“违章拍违章“的尴尬局面。并且,为了帮助公民更好地拍摄检举视频,交通管理部门理应讲解视频拍摄的具体内容,要求包含车型、车牌、事发地址之类的具体信息,提升审核效率和检举视频质量。
总之对于违法违章行为,只凭交警一眼之力,必有漏网之鱼,亲眼所见、亲耳所闻、亲身经历的事件,主动检举参与督查,才能促进交通顺利有序进行。
来源:江东时评
国庆假期,路途拥堵,应急车道被违法占用的现象时有发生,着实把行车规矩的司机们气得够呛。与多数人暗自生气不同,河南的李先生、四川的强女士等司机选择了拍下违法行为,集中向交管部门举报。这让许多人解气,认为群众的自发监督可以治一治一些人的坏习惯,起到维护社会秩序的作用。但也有人提出质疑,觉得这“纯属管闲事”,批评举报者“打小报告的毛病还没改”。
目前已有不少省份的交管部门开通了“随手拍”举报途径。对合理合法的“随手拍”是否值得鼓励,站在公众利益角度应当不难给出答案,可为何这个话题会在网络上引发意见的对立?讨厌别人“打小报告”,究竟是在反对什么?从相关新闻的留言评论中可看出一些端倪,一则前排评论是这么说的:“你举报别人,别人也可能举报你,我就不信你一辈子不违章!”大量的点赞,说明这位网友可能说出了不少人的心声:举报违章,说不定哪天就举报到我的头上,这可不行!
对“随手拍”的焦虑,代表了一种思维方式——看待问题不从是非曲直出发,发表言论不顾及对当事人的伤害,表达态度不考虑对公共利益的影响,独独关心自己的利益是否会受到损害。有些利益考量是将自己置身其中,比如看到电动车碰擦豪车的新闻,有的人还没弄清责任划分,就先根据自己的主要出行方式站好队,为电动车是否该赔钱争得面红耳赤,这叫“屁股决定脑袋”;再如某地准备为社区配套养老服务中心,一些暂时没有养老需求的业主担心影响房价,赶忙“合纵连横”鼓动大家集体反对,演绎了什么叫“邻避效应”。而有些利益考量则是对潜在的威胁视而不见,把自己置身事外,做“吃瓜”型看客。比如在性侵、拐卖的新闻之后,总能看见一些指责受害人不注意自我保护的言论出现。只要能让自己远离这些危险,哪怕给当事人伤口撒盐,有人也要坚持按照“完美受害人”的标准批评一番。凡此种种,都属于以私利论是非,从而遮蔽了公共理性。
我们常说公道自在人心,可若人人都以私利论是非,只会导致“私道”横行,哪儿来的公道呢?在人人都有麦克风的自媒体时代,个体的影响力在提升,“杂音”的副作用也会扩大。今天,我们开展新时代公民道德建设,不仅要提升人民群众的私德修养,也要培养人们的公德意识和公共理性,学会站在公共利益的角度看待问题。在“随手拍”的新闻中,我们期待看到这样的评论:“谁也不能打包票一辈子不会需要应急车辆的救助,畅通应急车道的下一位受益者,也许就是我们自己。”
来源:民主与法制社
国庆长假出行迎来返程高峰,交通出现拥堵,而对交通规则的遵守也变得更加重要。在假期出行时,河南一位返乡的李先生看到有车辆占用应急车道,他拍了361张照片向当地警方举报。李先生不仅拍摄了照片和视频,更是和他的同伴,把视频截图成照片备注好车牌号,发给了警方,担心照片不清楚,他们又发送了视频,便于交警进行比对确认。对于李先生的举报,经过媒体的报道后,在网络上掀起了不少的议论。(10月7日央视网)
当今社会已经进入以个人传播为主的自媒体时代,人人都有麦克风、人人都是记录者、人人都是传播者,越来越多的人加入“拍客”行列。得益于新技术的助推,“随手拍”的发展势头迅猛,拍污染、拍违章、拍占道、拍小偷作案、拍暴力执法……通过自媒体,公众可以在权利受侵害时发出维权的声音,也可以在遇到不法行为时进行监督举报,而鼓励群众用自媒体参与社会治理,也成为许多职能部门的创新举措。
虽说,“随手拍”能够激发民众的拍摄热情,增强民众的公共意识,也在不同的领域补齐“监督最后一公里”短板。这种模式方兴未艾,其蕴含的正能量也越来越“汹涌”地释放出来。然而,是与非、正与负往往只是一线之隔,新潮事物倘若缺乏足够的自律和他律机制,其迅猛开拓时常超越现行规章制度的边界,甚至越过法律底线,从而导致传播变了味,正能量的初衷沦为负能量的宣泄。“随手拍”“网络直播”有利的一面是传播速度快,能让用户及时获得一些信息,起到传递信息的作用,更好地保障公众的知情权;不利的一面则是一些未经核实的信息通过快速传播,很可能会误导受众,使受众做出错误判断,甚至信息本身就会侵犯到他人的合法权益。
自媒体发展,不能突破法律底线。“随手拍”给社会生活带来的积极意义已不需多言,而作为新媒介技术的延伸品,相关规章制度和监管措施还有不完善的地方。从近期发生的纠纷看,这些已经不是拍摄者个人所面临的问题,而是自媒体时代迫切需要解决的法律问题。守住法律底线,是对一个公民的基本要求,这个要求,并不是多么高不可攀。“随手拍”不是“随意拍”,其所蕴含的“正能量”只有在合法合规范畴下才能最大程度释放出来。
来源:湖北日报作者:程曼诗
交通文明要借助多种力量。“随手拍”的本质,不是社会个体行使执法权,而是为治理交通违法行为提供线索。
近日,两则在高速路上“随手拍”车辆违章的新闻引发热议。河南一男子返乡途中拍下361张车辆违章照片,交警接举报后罚了36人。在成都,市民强女士在成南高速短短两个小时,便拍下约270辆侵占应急车道的违法车辆,当地交管部门表示将进行审核认定,若核实,照片和视频将会作为处罚依据对违法车辆进行处罚。
公安部修订的《道路交通安全违法行为处理程序规定》,已于今年5月1日起正式实施。为进一步提升道路交通管理水平,提升公众参与度,新规定明确对单位或者个人提供的违法行为照片或者视频等资料,经查证属实的,可以作为处罚的证据。同时,为维护社会良好风尚,公安交管部门将通过严格规范群众举报的范围和程序、依法严厉打击恶意举报等方式,确保群众举报交通违法行为得到良好地执行。从“随手拍”的角度看,这一规定有两层意思:一是赋予其可作为处罚证据的空间,二是这种行为有底线和边界,不是想怎么拍就怎么拍。
围绕“随手拍”的声音,常常是赞弹不一。有必要指出,“随手拍”交通违法行为,是交通治理的一种补充方式,既不能因为“赞”,就觉得靠“随手拍”就能根治交通违法行为,也不能因为“弹”,就觉得“随手拍”毫不足取。交通文明有职能部门的责任所在,也有共治的空间所在。修订的《道路交通安全违法行为处理程序规定》,之所以审慎严格地提出“提升公众参与度”“确保群众举报交通违法行为得到良好地执行”,很大程度上就是这种考量。
不是“事不关己,高高挂起”,而是尽己之力行事,推己之心为人,这样的公共意识和责任不能被贬低嘲弄。从现实来看,不论是拍摄的资料多还是少,交管部门都有审核,并依法依规对其中的很多线索作出了处理。真正值得注意的是,“随手拍”的个体要恪守法律边界,不让正义感失去缰绳,照顾自身安全,也照应公共安全,不把“随手拍”弄成“随便拍”“随便播”;体制机制、后续环节要有效保护合法、制止非法,护佑“随手拍”运行在良性轨道上。
交通文明要借助多种力量。“随手拍”的本质,不是社会个体行使执法权,而是为治理交通违法行为提供线索。各个方面在合规合理中释放“随手拍”的能量,让其同其他治理方式一道形成合力,才能推动对交通规则的敬畏进入更多人心里,促进交通文明有序健康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