曾经的绿水青山,如今却变成了荒漠戈壁
是谁打破了宁静的世界,却让战火烧透人类的家园?
是谁抹去了孩童的欢笑,却让泪水淘尽生命的硝烟?
是谁偷走了皎洁的月光,却让烈火烧出地狱般的辉煌?
是谁遮住了人类的视野,让白鸽的羽毛插满秃鹰血腥的身躯?
是谁蒙蔽了智慧的认知,让繁花般的生命如此落英飞洒?
历史是由一次又一次的战争相连而成,人的天赋就是进行永无息止的战争。而战争每天都在毁灭生命,毁灭财富。没有和平,就没有人的幸福,就没有社会的发展和进步。为了能有永久的和平,人类必须正视战争造成的苦难,思考如何制止战争。
请以“守望和平”为题,写一篇不少于800字的文章。
【写作指导】
战争,一直与人类的历史相随而行。弗朗索瓦•费奈隆说过:“所有的战争都是内战,因为所有的人类都是同胞。”无论是非正义战争还是正义战争,无论是侵略者还是被侵略者,都免不了死亡,而作为个体的“人”,在世上活着的时间毕竟很有限,从这个意义上讲,“人”应该好好活着,享受生命的恩赐,而不该去做炮灰。
今天我们不断的回望历史并不是要铭记彼此的仇恨,而是要理解彼此的伤痛,并珍惜眼前的和平生活,不让历史重演。
“守望”是写作的关键,“守望”本意是“看守了望”,但它的内涵非常广泛,长期生活在这个日新月异的和平时代,战争与牺牲已逐渐远去。我们有太多的东西需要选择,有太多的东西需要坚守,有太多的蓝图需要描绘。如何守望和平?首先是如何面对战争和战争造成的仇恨。其次,爱、珍惜、感恩、谅解、宽容、沟通、谦让、友善、信任等等皆可以消除仇恨,引来和平。第三,铭记什么,忘记什么,也是要考虑的内容。
可写成记叙类文章,通过想象虚构战争中人们的命运变化来透射战争的罪恶,表达对和平的渴望。精巧的构思、跌宕的情节、虚实的映衬、细节的爆发是写作的关键;
可写成议论类文章,面对长期的和平安逸的生活,面对世界上依然不断燃烧的战火,我们如何反思战争,如何正视战争的苦难,如何制止战争,如何守望和平,都是值得我们认真总结的。充实新鲜的史料素材、积极理性的个性思考是写作的关键。
【材料指引一】
抗日战争的初期,上海火车南站的废墟中,坐着一个受伤的、哭泣的中国孩子。偌大的车站,只有一个孩子。看到这个孩子,我们因此而痛心。我们仿佛听到了他的哭喊;我们想到了他的孤苦无依。这样一张图片,引起了全世界人民的愤慨。
当时的景象触目惊心,还有人在挣扎着站起来,铁轨上、月台上到处躺着炸死炸伤的人,断肢残体处处皆是。只是由于想到了工作,才使我忘了所看到的东西。我停步装上片子,看到脚上的鞋子已满帮是血。我穿过铁轨,以燃烧的天桥作背景拍了好几张全景,这时,看见一个男子从铁轨上抱起一个幼童,把他放在月台上后又回去抱另一个受重伤的孩子,孩子的母亲已死在铁轨上。我在拍摄这幅悲惨的画面时,听到有架飞机又飞回来了。我迅速对着那个孩子拍完了剩下的几英尺胶片,然后向孩子跑去,想把他带到安全的地方去。
【材料指引二】
在美国的一个空旷、冷清的机场上,从越南战场归来的海军陆战队下士庇隆辛纳曼与他的妻子相拥而泣。妻子为丈夫的归来而高兴,更为丈夫的残疾而痛心。丈夫出征的时候是迈着矫健的军人的步伐,归来时却要借助拐杖,这是怎样的一种残忍,今后他们该怎么办?从这张图片中,我们可以看到无论是被侵略国家,还是侵略者的国家在战争中都一样会受到摧残。所以,全世界的人民都应热爱和平,反对战争。
【材料指引三】
这是一幅让所有中国人永远过目不忘的油画——《南京大屠杀》(中国旅美画家李自健)。它展现了1937年日军在南京屠城的暴行。整幅油画由“屠”、“生”、“佛”三联组成,宽3.2米、高2.1米,画面主体是堆积成山的尸体。左侧为“屠”:两个趾高气扬的日本军官站立着,其中一个正狞笑着擦拭沾满鲜血的战刀。中间一联为“生”:在尸山的上面,一个孩子正趴在裸露着胸膛惨死了的母亲身上哭喊着。右侧一联为“佛”:一位佛家弟子正拖起一位惨死的老人。整座尸山的后面是奔流滚滚的长江。
这幅油画在海外巡展时曾引起巨大轰动,常常见到西方的观众在画前默默伫立,久久不愿离去,许多人都泪流满面。值得一提的是也有人对展览的成功感到不舒服。一些日本人也来参观。他们走后不久,就有人打电话来,要求主办者撤下《南京大屠杀》。随后,主办方又接到了日本大使馆打来的电话,再次提出撤画的请求。
【材料指引四】
1937年12月13日,在松井石根大将指挥下,侵华日军未经攻城战斗,从光华门、雨花门、中华门窜进南京城区,立即有计划有组织的展开不分青红皂白的大屠杀。
67年过去了,金陵耻,今未雪,30万以上同胞屈死的冤魂在九泉之下难以安息,20万幸存者的悲愤之情永远也平静不下来。讨回公道是受害者不可剥夺的政治权利,任何犹豫、徘徊、忍辱都是错误的。
时隔已有60余年,与日本朝野坚持护卫国耻的现实相反,我虽正义旗帜在手却未能伸张正义,使得国人正当的要求在日本国土上一次又一次败诉。应该用什么适当的言词来论述这种姑息、屈就的实质呢?
一个屠城的梦魇,回旋在我们脑际70年;一段数十万人的血泪和屈辱,我们诉说了70年。70年前的梦魇时刻,南京到底是一个怎样的人间地狱,我们无法言语。
【材料指引五】
巴以冲突多年,炮火不断、生灵涂炭,世界瞩目。2001年9月11日,“恐怖组织”轰炸了美国的世贸大楼,6000多人死亡,经济损失惨重。联合国秘书长安南宣布,9月21日为“世界和平日”,这一天全世界一切战争停火,让人们过上一天和平的生活。
2003年1月8日,美国反战组织“和平的明天”的部分成员来到1991年海湾战争中遭到多国部队轰炸的巴格达“阿美利亚”防空洞前举行烛光祈祷活动,反对美国可能向伊拉克发动的战争。“和平的明天”是由部分“9•11”恐怖袭击事件死难者家属发起的一个和平组织。
【写作素材】
战争与和平
曾经有一位哲人这样说过:“历史是由一次又一次的战争相连而成,人的天赋就是进行永无息止的战争。”我赞同这种说法,中国史上的第一位君王用战争吞并六国,统一文字之后,开始了王朝一代。随后的滚滚长江,浪花淘尽英雄,为统一之势而战争。一幕幕的血腥沙场,在机关算尽之后,英雄倒下。中国上下五千年的历史,有哪一个王朝的建立非血染而成,又有哪一回破灭不是因为金銮殿下反抗的旌旗满地?战争呵,每朝每代从刀光剑影中走入,再茫然地走出,用野蛮毁却上一代的文明之后,再苦心打造自己这一世的文明,殊不知高堂上端坐的人换姓之后,自己曾经的血汗又将融入支离破碎的辉煌,和断瓦残垣的艺术一起由历史的波涛卷入一方深海。留下的,也只有一代传一代的叹息与撰书历史者掉落的泪水,用这些与昔日风光一起深深埋葬。
在每一次的战争之后,都会有人合掌而虔诚的向上苍祈祷和平,小民站在将士、马匹留下足印后野草丛生的“良田”祷告,希望和平可以筑成万民无饥的天下粮仓。帝王领嫔妃、子孙、群臣朝南而跪,希望和平一世使江山万年固,皇家香火不息。不论是何种缘由,和平总是人们所期望的,战争狂人亦是如此。
和平不是一个简单的问题。远古时代,部落里的族人用手中的木棒拼命抵抗外族,用生命换取和平之后的牛羊成群,果实累累。以后的几个世纪,人们手持利刃跨上战马,驰骋沙场一生,用血为子孙扩大领土,以使他们拥有永久的和平。现在的和平,将各式各样的强杀伤力武器搬上历史的舞台进行激烈的“演绎”。我不知道将来的社会人们为了和平又会怎样,我只知道和平的代价很大。走进史书中,和平用每一次的战争换取,而此后又会因为种种原因使人们决定再次战争去创造新的和平。战争的代价实在太大了,人们不得不发自肺腑的开始呼唤和平。
为了推翻秦朝的暴政,江苏会稽立起了楚霸王项羽,他为了天下苍生的和平而战,后为了证明自己绝非秦君的荒淫无道,一把火把当时秦始皇极其奢华的阿房宫烧了个精光,一座中华最早的帝王别墅在大火中走到了尽头。战争的胜利,同时也毁却了前世的文明。诸如此类的毁灭,我不愿多说。但中国统一之后,随着努尔哈赤大帝的铁蹄踏开皇城的朱门之后,中国人经历了大清康乾盛世的太平年代,天子脚下一方净土,人民安居乐业。君王为了向各国来使炫耀大清的实力便大兴土木,召集天下能工巧匠于北京西郊共同构筑东方的“万园之园”。历经150多年的时间,耗资几亿两白银,圆明园落成。其中以田园风光为主,一墙之隔又别有一片天地。乾隆帝六次下江南钦点苏杭美景建于其中,又加西方画家将各国标志建筑“画”于其内,使圆明园浓缩了世界建筑艺术的精华,其中藏宝阁内的珍奇更是琳琅满目。由于清政府的闭关,君王的闭目塞听而狂妄自大,终于使清国走向毁灭。1860年10月,英法联军攻占北京,置身于圆明园内,空身钻入,披金戴银满载而出。园中无法搬走的物品持木棒以击之,必至粉碎而后快,还声称这是上帝的指引。圆明园惨遭蹂躏之后,在英军官额尔金的号令下,又是一把火。三天三夜火海的煎熬,这颗曾经璀璨绝伦的明珠呜呼哀哉。北京城被黑烟笼罩,滚滚黑烟的上方,上帝在哭泣!
把眼光转向世界,美军总是吧拳头到处乱挥。在去年九月十一日,两幢美国象征的世贸大厦在遭到袭击后的短短几秒中内轰然倒地。时隔不久,美国就动用大量军力打击阿富汗,哪怕掘地三尺也要揪出本•拉登。在枚枚不断的炮弹之后,人民在这块土地上心惊肉跳地生活,就连出门也要先向真神安拉虔诚地请示:“敢问路在何方?”
现在全球关注的巴以问题正愈演愈烈,一家以色列幼儿园的校训竟称:“今天最可爱的孩子,将是明天最强有力的人肉炸弹。”战争,让太多正在成长的孩子还未知青春的色彩就已走上了不归之途。
历史的每一页都有血腥的场景,我不知道将来的历史长河会不会殷红一片。和平的白鸽倘若沾上鲜血就再难高飞。请大家记住战争的苦痛,带着和平的心愿放飞手中的洁白,微笑地,看着它融入远方的那一片湛蓝!
【写作素材二】
守望和平
梦里依然是花开花落,我的花园依旧那般,荡漾着梦魇般的宁静。田间那片清澈的绿或许正是为这种寂寥的和平所庆幸,在风中轻轻地摇曳着,摇曳着……
忽然间,梦中的花,细细碎碎地落了,我的家园,已不再是那般平静。一群强盗闯入了家园,残酷的枪林弹雨打破了这静谧了五千年的和平。阳光,已不是往日的灿烂,如此暗淡。耀眼的青石板受着耻辱的践踏;一片青瓦红砖沉浸在火焰的洗礼中,用无声的痛苦诉说着屈辱。
石径旁,孩童们摇着小手号啕大哭,呼唤着失散的妈妈,或是母亲悲哀地嘶喊着那故去的亲儿;河岸边的小镇,飘来一阵阵凄楚的呜咽,那一片撕心裂肺的痛楚,那一声悲惨的啜泣。然而,那风中摇曳着的绿,已是燃尽的残烛;那寂寥的和平,早幻作凄楚的泪。
于是乎就有了一帮英豪。为了结束这场硝烟弥漫的浩劫,他们挺身而出,用血肉之躯建起坚固的围墙,去抵挡那冷酷的荷枪实弹。金戈铁马,沙场枭雄,多少千古佳话,流传至今;多少英雄儿女,战死疆场,那滚烫的鲜血换回了那沉睡多年的记忆——和平。强盗被赶走了,梦中坠落了的花嫣然绽放,我的家园重拾那失去的平静。
孩童时代的我们,不知如何去面对60年前的屈辱,只是依稀记得,老师的谆谆教导:珍惜眼前的幸福时光,守住如今的和平生活,把祖国建设得更加强大,别让屈辱再次践踏我们的家园。
【简评】鲜明的主题,诗般的语言,流畅的笔触,丰富的词汇,可见作者有比较扎实的基本功。“和平—战争—为和平而战—守望和平”的构思有条不紊,一气呵成。
【写作素材三】
悲惨的往事
我拉着小弟的手不停地跑,无人的村里,只剩下那燃烧殆尽的房子。
我叫源初,我有一个小弟。在这场战争打响的时候,母亲被炮弹炸死了。她血肉模糊的身体一直印在我脑海里。这年,我15岁,小弟9岁。
我沉默着看前方燃烧的火苗,小弟扯着我的衣角,“姐,我怕,我饿……”
我蹲下身子,拉着小弟的手,“乖,不怕,小弟,有姐在,姐姐给你找吃的去。”我爱怜地抚摸着他的头发。
“真的吗?”小弟的眼神充满希望。
我很认真地点点头,“真的,姐姐不是对小弟最好的吗?”
天黑了,要赶紧找到一个落脚处,否则在外面游荡,会被日军抓去的。我们找了一个还
不算破的茅屋,我还惊奇地发现了一个饼,还有一根蜡烛,可我不敢点蜡烛,我给小弟吃了一点饼,然后用布包好。
“姐,我冷。”
我找块破布给小弟盖好。小弟一直紧抓着我的手,睡着了。我却无论如何睡不着,又起来,望着四周漆黑的墙壁铁青着脸,我的眼泪不知不觉地流下来,我小声地哭起来了,我想娘了,在泪水中,迷迷糊糊睡着了。
远处又是一声爆破声,我一下惊醒,小弟也醒了。“这里不安全了。”我拉起小弟的手就跑,我们发疯了似的跑,最后,我一点力气也没有了,倒在一棵树下。恍惚中,我看见娘在向我招手……
“姐,姐”小弟不停地摇着我,我从小弟绝望的眼睛里知道,我们逃不了。我反而镇静了,坐起了身,抬起头,仇恨地盯着他们,只觉得日寇的军刀一挥。
“姐!”明知小弟在喊我,而我正在死去。“小弟,姐姐在天堂等你!”
耳旁依稀传来小弟撕心裂肺的哭喊声:“姐!娘!为什么要打仗呀?为什么?”
【简评】文章设置了一个战争之后的悲惨场景:母亲被炸死,姐姐被杀死,小弟弟自然难以幸免。小作者借这一家人悲惨的遭遇来控诉战争的罪恶,反映人民对和平的渴望。语言朴实、自然,字字含泪,句句喋血,读来令人义愤填膺。
【写作素材四】
致军人
无疑,你是一位虔诚的守望者,为和平而守望。
像母亲在冬日的村口守望着即将从远方归来的孩子;像辛勤的农妇守望她用汗水孕育的禾苗;像孤独的思想者守望着她的精神家园,怀揣着一刻朝圣般期待与渴望的心。
不同的是,你并不是像他们一样平静地等待某一种所希望的结果,而是以一种非和平的方式,以一种出击的方式。你手中握着枪。
穷兵黩武绝不是你的本性。对枪的挚爱恰恰是缘于对橄榄枝的向往,希望世界上不再有枪。正如怀念一段旧时光也恰恰是希望忘却这段旧时光一样。
你全部的理想和信念决定了你必须捍卫什么,同时又排斥什么。你不愿看到生命之花在她不该凋谢的季节里被无情地撕成碎片,如残阳点点。你绝对想看到摇篮里婴儿熟睡时宁静的神态;你也绝对希望林荫道边,那一双双青年恋人迈着的脚步是从容而舒缓的……这一切正构成你忠诚守望的内容。
你更清楚,美丽的橄榄枝从来都是要在精心呵护中成长的,任何不加以阻挡的风雨都会损害她美丽的容颜。像和平从来都要靠战争来捍卫一样,你放弃战争的准备,就是放弃对和平的憧憬;你放弃了枪,你就同样放弃了橄榄枝。
屈指算来为了你的精神家园不糟受野蛮与兽性的践踏,从诞生的那一天起开始,你已经守望了整整79年。
事实上,当79年前的那个八月,你呛着战争的硝烟诞生于祖国母亲衣衫褴褛的怀抱,命运就已经注定了你是一位殉道者一样的守望者;注定了你要在血与火中一步步前行。于是,你成长壮大的历史便成了一部血与火写就的历史;你也自然成了一位清苦的、但却是坚强而执著的守望者。
不是吗?你是吃着小米、喝着南瓜汤,甚至啃着树皮、啃着草根,从南昌城头、井冈山颠、宝塔山下走来的;你是穿着草鞋,拄着拐棍,跨过了长江天堑,翻过了雪山草地的。
历史如川,逝者如斯。
跨过了那段被鲜血染红了的岁月之河后,你没有坐在对岸的石阶上歇歇脚,甚至没有抖一抖满身的征尘,便又匆匆投入了共和国经济建设的主战场,将自己的一腔热血洒进了共和国前进的滚滚大潮之中;你把和平时期军人的牺牲奉献精神用汗水和青春写进了共和国光辉的史册。然而,1998年春夏之交那场席卷大半个中国的长江巨浪,更是把你的这种品格和精神推向了极至。你用血肉之躯在人民军队前进的道路上竖起了又一座不朽的丰碑!
如果说在九江大堤上让世人从你那坚实的脊梁上看到了一股强大的不可战胜的力量的话,那么,“世纪大阅兵”的检阅台前,你浩浩荡荡走过天安门的磅礴气势,则更加向世人显示了共和国的钢铁长城坚不可摧,锐不可当!你用你的形象和精神向世人诠释了你70多年后铸就的辉煌!
你是理智的,70多年的成长历程磨砺了你的这种理智。你深知,虽然和平就在我们身边,可战争离我们并不遥远。放眼世界,战争的硝烟仍旧笼罩在世界的上空,洋溢着血腥味的枪声仍旧此起彼伏,炸响在许多角落的许多人群中,许多妇女儿童,还有老人和青年死于战火之中。和平仍旧面临着严重的挑战。
站在二十一世纪的门槛前,你庄严承诺,战争的阴云一天不散去,你就一刻不放弃警惕。为了祖国的蓝天永远美丽,你愿做永远的守望者!
【范文一】守望和平
打开书本,回望历史的天空,硝烟滚滚,枪炮轰鸣,战火熊熊。60多年前的一幕又现眼前:中国,东北某村庄,烈火熊熊……
苏联,斯大林格勒,硝烟涨天……
法国,诺曼底海滩,血肉横飞……
凄厉的轰炸,遍野的哀号,刺眼的鲜血,堆积的尸体,倾颓的房屋……
幽静的小路,路边排满死尸,一个孩子若无其事地走过……
废墟中无助的孩子声嘶力竭地哭喊,这哭喊能撕碎人的灵魂。他似乎在呼唤战场上生死未卜的父亲,呼唤空袭中肢离破碎的母亲,对家庭而言,战争夺去了全部。
战争!战争给世界给人民带来的是毁灭性的巨变,死亡并不可怕,可怕的是对心灵的摧残。
合上书本,心乱如麻,久久难以平静。仰望同一片蓝天,立足同一块土地,呼吸同样的空气,感受同样的友爱,为何要彼此杀戮,在杀戮中远离安宁,远离和平,远离人性呢?
忽然,窗外传来一阵刺耳的脏话,两个男生为了走路时不小心的碰撞而大打出手。同校同学,同窗读书,朝夕相伴,为点小事互不相让。其实,彼此宽容些,勇于认错,是可以避免许多争斗的。
个人如此,国家间也是如此。
1970年,德国总理勃兰特访问波兰,跪倒在华沙犹太人殉难者纪念碑前,向600万犹太亡灵真诚忏悔;联邦德国首任总理阿登纳上任后所做的第一件事,就是向“宿敌”法国真诚道歉,因此赢得了法国的宽容,为法德和解奠定了基础,也为欧洲和平做出了贡献。1985年5月8日是德国投降纪念日,当时的西德总统魏茨泽克发表讲话,认为德国在战后四十年一直将这一天定为“战败日”是不妥的,“今天我们大家应当说,5月8日是解放的日子,它把我们大家从国家法西斯主义的统治中解放了出来。”2005年5月,德国总理施罗德给俄罗斯报纸撰文,对纳粹德国发动的侵略战争给俄罗斯及其他各国人民造成的伤害表示道歉。德俄两国政府均强调,“绝对不要再有战争,绝对不要再有暴力。”无论是德国人还是俄罗斯人都有义务和责任“永远记住那场战争”,两国将共同为加强欧洲乃至全世界的安全与稳定而努力。一个勇于认错、敢于承担责任的民族能得到所有人的宽容与谅解,彼此间忘记仇恨、铭记战争的伤痛,就能够共同努力,让惨痛的历史不再重演。
如今,和平是全世界共同的声音。但是,世界许多角落还有硝烟,还有杀戮,许多角落仍有不和谐的声音。如何守护今天难得的和平生活,如何展望全人类的和平未来,德国人的真诚、忏悔,各国人民的宽容、谅解已经做出了最好的指引。
忘记仇恨,铭记伤痛,不让历史重演,是每个地球人的责任!
【教师评语】本文反思历史,汲取教训,通过一件日常小事折射出守望和平的大道理,一滴水见太阳,佐以充实的论证素材,旗帜鲜明的指出:勇于认错、敢于承担责任是获得宽恕和谅解的前提,宽容和谅解又是和平的基础。善于观察,勤于思考,很有现实意义。
【范文二】守望和平
在地球这副巨大的地图上,在亚洲大陆中南部,有一道狭长的海湾,它弧起的角度仿佛是一弯新月,它有一个美丽的名字——月亮湾。这里不仅风光秀丽,而且蕴藏着丰富的“液体黄金”——石油。是的,这就是波斯湾,一个曾经美丽富饶的地方,现在却是名副其实的火药桶。石油,让这里繁荣富裕,也引来许多贪婪的目光。不知从何时起,洁白长袍世界中出现了各式各样的军服,这些军服都有冠冕堂皇的理由:维护和平、保护人权、实现民主……天空中呼啸的机群轰飞了徜徉的白鸽,海洋里游弋的航母驱散了惬意的游鱼,街道上耀眼的刺刀凝固了孩子的笑容,“圣城”变成了死城,两河汇成了血河,千年古国一片荒芜。
十年封锁,一身褴褛徒四墙;十年恐怖,两手空空心何伤;十年战争,十年生死两茫茫。战争给这里的人们带来巨大的灾难,贪婪和欲望让人世间的美好和谐荡然无存。
所幸的是,十年时间,人们逐渐认识到战争的灾难,越来越多的国家和组织积极倡导和平解决争端,反对战争,反对暴力。2003年1月8日,美国反战组织“和平的明天”的部分成员来到1991年海湾战争中遭到多国部队轰炸的巴格达“阿美利亚”防空洞前举行烛光祈祷活动,反对美国可能向伊拉克发动的战争。“和平的明天”是由部分“9•11”恐怖袭击事件死难者家属发起的一个和平组织。巴以和谈尽管举步维艰,但总是走出了这一步;美伊对话尽管任重道远,但毕竟给人一线希望。
收回同情悲悯的目光,关照我们的身边。每天看着宁静的天空,看着悠闲的人群,和谐的街道,我们没有理由不坚守这片历经百年战争和十年浩劫的和平乐土。围绕着美丽的宝岛台湾、富饶的南沙西沙,围绕着敏感的克什米尔、复杂的朝鲜半岛,谈判在继续,对话在进行,谅解与宽容让这片酝酿着危机的土地依然和平、发展。当然,求同存异不是忍气吞声、委曲求全,宽容谅解也不是单方面的一厢情愿,它需要问题双方都放弃贪欲,真诚的为人民着想,去寻求和平的希望。
虽然现在世界局势依然不太稳定,但是我相信,希望在,和平就能成为可能。心平气和的谈判,设身处地的谅解,真诚守信的对话,求同存异的忍让,必将化干戈为玉帛,相逢一笑泯恩仇。
【教师评语】本文用诗意的语言、丰富的词汇、大量的对比描绘了战争前后的波斯湾的巨大变化,从中反思战争,倡导和平。并联系自身、现实指出守望和平的方法和要素。关心国事,客观分析,处处透露着当代中学生的敏锐观察和理性思考。
【范文三】守望和平
这是一个战火横飞的年代。他是一个普通平凡的青年,医学院毕业后直接参军,去前线帮助帝国的士兵摆脱痛苦,帮助落后的亚洲人摆脱愚昧,他觉得神圣而光荣。
来到中国上海,他看到林立的西洋大楼,衣着褴褛的难民,他觉得“大东亚共荣”真是太应该了。他曾试图帮助那些生病的难民,但遭遇到的却是恐惧和猜疑的的目光。从上海到南京,一路上,他和士兵不时要躲避那些中国人仇恨的目光和愤怒的子弹。他十分困惑。长官告诉他,支那人都是低等人,愚昧无知,他们不配享受优质的资源。
终于,来到南京,来到那座他梦中的秦淮胜地,莫愁湖、夫子庙、孝陵、秦淮河……女友曾叮嘱他,一定要寄一张玄武湖的风景照回家。但他看到的却是一片人间炼狱,尸山血海,哀号遍野。士兵们可以因为高兴杀人,可以因为愤怒杀人,可以因为无聊杀人,可以毫无理由的杀人,看着那一张张年轻却扭曲的面孔,他觉得熟悉又陌生。那个梦中喊妈妈的森田挥舞着一个孩子的断腿笑得十分开心,那个为病死的小狗哭泣的青川看着面前翻滚哀号的火团放声狞笑,尤其让他发狂的是军医岛本为垂死的孕妇注射药水延续生命,竟然只是为了折磨她更久一些。刹那间,心中的圣地坍塌了,他觉得自己来到一个蛮荒的世界,到处都是吃人的野兽。他觉得自己也是一只野兽,一个魔鬼,一个刽子手,他拼命地洗手,却怎么也洗不干净。他求助于长官,而长官却若无其事的解释说,这是为了发泄士兵因战争而带来的仇恨。
不久,他因为精神不正常被遣送回国。半路上,他被一群衣衫褴褛的中国军人俘虏了。他很惶恐,担心那恐怖的一切报应在他的身上。然而,什么都没有发生。那些军人待他们很好,自己吃着粗粮,却把饭团让给他。他的脚扭伤了,一名军官把自己的坐骑让给了他。一次他发烧,昏睡了三天三夜,那个矮小的中国医务兵护理了他三天三夜。终于,他用自己的医术拯救了一个重伤的士兵。从此,他乐此不疲。看着一个个濒死的生命重获生机,一个个蹒跚的身影健步如飞,医者的骄傲第一次涌上心头,但他很怕告诉别人自己是个日本人,他始终难以忘怀中国人仇恨的目光。
在一个破落的小村庄,他救治了一个生命垂危的男孩,男孩的奶奶感激地跪在了他的面前,在得知救命恩人是个日本人以后,那位善良的老人并未敌视他,反而说:“我只知道他救过我孙子。”他哭了,哭得像个受了委屈得到理解的孩子。
后来,战争结束了,他被遣送回国。登船回归之前,他在岸边长跪不起:“我们为这里带来了死亡、杀戮,而你们却给了我们希望、宽容。你们使我明白了仁者无敌的道理。我真诚的希望过去的一切别再发生,我们要永远记住这些苦痛,愿日中两国人民今后能和睦相处。”
【教师评语】本文通过一个日本军医的遭遇重现了昔日那场战争,反思了战争的灾难,扭曲的人性,阐述了仁者无敌的道理,指出了宽容远比仇恨更有意义。叙述平实却饱含情理,文末的表述有画龙点睛之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