比喻论证法。比喻论证是一种用具体、生动、形象的事物作比喻,来证明较抽象道理的论证方法。比喻是用相似的事物打比方的修辞方法。被比方的事物叫“本体”,用来打比方的事物叫“喻体”,联系二者的词语叫“喻词”(像、是、如等)。
比喻论证和类比论证的区别
如果把比喻论证和类比论证稍加比较的话,其区别是显而易见的。
首先是采用的方式极不相同。比喻论证即是运用打比方的方式进行论证,而类比论证则是运用参同类比较的类比推演进行论证的。
其次是要求不同。类比论证的要求是用来进行类比的两个事物或两种事理在其本质上相同或者相同属性较多。比喻论证则是与它们所要论述的事理的性质往往很不一致,其属性与本体有的甚至截然不同,只是在某一点上是相似的(大多是含义上的相似),比喻论证的材料还可以是虚假的,象“揠苗助长"等。
再次是效果不同。类比论证是通过已知推出未知,逻辑力量强。因为相类比的对象所具有的共同属性越多,则结论的可靠程度愈大;相同属性与类推属性的关系愈密切,则结论可靠程度愈大;相同属性类推属性的关系愈密切,则结论可靠程度愈大。比喻论证以“喻体"去证明“本体",主要是起着说明的作用,目的是让人们容易理解和接受其理,它在论证过程中往往只是辅助性的,究竟不是事实上的证明,不能代替对论点本身的辩证的分析研究。
类比论证和比喻论证的区别
1.论证中的主体称呼不同
(1)比喻论证的两者为:本体和喻体
(2)类比论证的两者为:本体和客体(类体)
2.论证方式不同
(1)比喻论证是用具体形象的事物比方抽象的论点、道理,重点在“喻”,使说理更加形象易懂。
比如,以老鼠对大米的狂爱,来比作恋人之间感情。
再如,“以地事秦,犹抱薪救火,薪不尽,火不灭”,以“抱薪救火”的愚蠢,“薪不尽,火不灭”的后果,来说明“以地事秦”的不智,最终走向国灭的结局。
(2)类比论证是同类事物作比较。比较主体与客体的相似点,有客体某一属性,推出出体也该有这一属性,有一个比较推论的过程。
如《邹忌讽齐王纳谏》中,齐王(主体),邹忌(客体)有相似点,同为上位者,那么邹忌有受蒙蔽的经历:妻私臣,妾畏臣,客有求与臣,所以都认为邹忌美于徐公;可以推出齐王也可能受到蒙蔽,宫妇左右莫不私王,朝廷之臣莫不畏王,四海之境莫不有求于王,得到“王之弊甚亦”的结论。
3.要求不同
(1)比喻的喻体,不一定是实有的事实,可以合理虚构、想象出某种情况,如寓言、神话都是可以作为比喻论证的材料。
如《寡人之于国也》中,五十步不能笑百步,因为都是逃跑行为,来告诉梁惠王,不要觉得自己比领国君主做的多,就理应认为自己国家的人民要比领国人民要多的道理。
(2)类比论证的要求是主体与客体之间的是相似、具有相同性质的事物,相似点越多,类比的结论就越准确。
如:《两小儿辩日》中,两个小孩辩论太阳什么时候离人近?
小孩甲观点:早晨太阳离我们远一点。
理由:如果物体离我们近一点,那么看起来就大点。太阳是物体,在早晨看起来大一点。
结论:早晨太阳离我们近一点。
小孩乙观点:早晨太阳离我们远一点。
理由:发热的物体离我们远一点,我们就会感到凉快一点。太阳是发热的物体,在早晨时,我们会感到凉快一点。
结论:早晨的物体离我们远一点。
两个孩子在申述理由时部用了类比法,都把自己的观点讲得很清楚,二者都具有说服力,因此谁也没有被对方说服,连孔子也无法判断谁是谁非。
什么是比喻论证
比喻论证是什么?就是通过打比方,深入浅出地阐明事理、证明思想的论证方法。又如统编初中语文课本所选的《全唐文》中的刘禹锡的《陋室铭》一文,开篇设喻,表明主旨。用“山不在高"、“水不在深"铺垫”“陋室";用“有仙则名"、“有龙则灵",比附“德馨”。
我们知道,比喻是常用的一种修辞格,它是通过具体形象的事物,通俗易懂的事理来说明抽象的事物和事理的。然而我们还知道,议论主要是运用概念、判断、推理等逻辑思维形式来阐述事理、证明观点立场,从而反驳谬误或者伸张正义,而不是借助形象思维来反映社会生活的。正是因为为了把抽象的事理变得容易让人接受,故完全有必要把比喻这种修辞格引入一个议论过程中,使抽象的议论因之生色,把事理难知的变为易知的,深奥的变为浅显的,隐晦的变为鲜明的,从而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什么是类比论证
类比论证是什么呢?就是从已知的一种事物(或事理)推论相类似的另一种事物(或事理)的论证方法。它是根据两个(类)事物在某些属性上相同,进而推出它们在其属性上也可能相同的逻辑思维形式。例如:刘禹锡的《陋室铭》的结尾写道:“南阳诸葛庐,西蜀子云亭,孔子云:何陋之有?"此处用诸葛亮的茅庐和杨子云的小亭与其陋室相类比,唤起读者对德才出众的历史名人的联想,以便有力地证实“斯是陋室,唯吾德馨’’的观点。再如鲁迅先生的《对左冀作家联盟的意见》一文,在论述“要在文化上有成绩,则非韧不可"的观点时,曾用“敲门砖"这个传统比喻,把前清文人做八股类比推出新文化运动中的某些文人作诗歌和小说,一旦功成名遂,便刀枪入库、马放南山,借文学以营私的行径,进行揭露和批判,从而指出了当时文坛建树不丰的一个重要原因。这里类比的双方是人所共知的客观实在,作者只将他们的近似点稍加类比,那些在文化运动中的退伍者的庐山面目就暴露无遗了。由是看来,类比论证的妙处就在于善于启迪人们的思路充分利用逻辑思维的力量,使人举一反三,广求甚解,触类旁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