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素材点拨:木有枯,月有圆缺,苍茫宇宙都不曾相有过永恒的完美,我们又怎能求来短暂历程中的完美?把完美当作一种追求,尽力而为就好,即使有所缺憾,也不必太失望。因为完美是一种美,缺憾做也是一种美。
- 素材适用话题:完美、缺憾、追求过程、接受结果、残缺也是一种美
有一位朋友在学插花,是日本某一流派的花艺。朋友告诉我,那看起来僵化的日式插花,其实只是一种格式,是性格与观点的锤炼。她说:“插花和禅一样,表面上有最严苛的形式,事实是在挖掘最大的自由。你不觉得,只有最严格的训练才有最自由的资格吗?”
朋友的话给我不小的启示,原来插花也是“绝地逢生”的事。凡是绝地逢生就如悬崖断壁上的兰花,或污泥秽地清放的莲花,既刺人眼目,又具禅的精神。
朋友说起她学插花获益最大的一件事。她说:“刚学插花时,老师教怎么插,我就怎么插。三个月以后我才发现,老师每次插的花不是一朵、三朵、五朵,就是七朵、九朵,几乎没有二四六八的。我心里起了疑,双双对对不是很好吗?为什么插花都要单数呢?我很慎重地去问老师,老师说,一三五七九是单数,插出来的花叫作‘生花’,就是有希望的花,由于不圆满,才显得有希望;双双对对的插花是‘死花’,因为太满了。我听了好感动,留一些缺憾、有一点儿理想不能完成、永远留下一丝丝不足才是最美的呀!”
缺憾有时比圆满更美,真是不可思议。
近几年,读到了许多关于赞颂“残缺”的文章。
一文说:干利休购得一只有两个耳饰的花瓶。有一日,老师武野绍鸥来家里品茶,见到了那只花瓶,不过只剩一个耳饰了,另一侧的被千利休故意敲掉了。武野绍鸥心下暗暗赞叹。
恕我愚拙,实不知这两位茶道大师,因何要故意敲掉一个耳饰,因何还会心生赞叹。
再如说:巴尔扎克只用有缺口的杯子,买的新杯子,他会用调羹敲出一个小小的缺口。该文有解释,巴尔扎克这样做,是提醒自己,无论写了多少作品,它们都有缺口。以此激励自己,写下一部时,将缺口补上。
“世上没有100%的完美”,巴尔扎克都将理吃透了,何苦还执着于形式?杯子出炉即有残缺,非行家不能辨认罢了,何苦再凿个口,使行外之人都晓得?
中国也有许多说“残缺”的事。
《西游记》第九十九回“晒经石上收经卷”,湿经沾在石上,猪八戒毛手毛脚就扯破了。“佛本金经已残缺不全”,唐僧自心疼不已。孙悟空却回得好:
“天地本不全,经文也应不全之理。”佛家讲的是随缘,非人力能及之事,就该放下。
史铁生、张海迪因何而美?当然不是残疾,也不单是他们写下的那些脍炙人口的篇章,而是身残志坚的品质和人格魅力。发现了“缺口”,并以此填充,圆满自己。若上苍肯还他们一副健康的体魄,岂愿居坐轮椅?
某些“缺”的意思虽好,不过,缺口就是缺口。
眼中看得到残缺美,又看得到完整美,这样才算真的具有审美的眼光和看事物的胸襟。
- 范文评析:这是一篇根具辩证思雅的文章。
- 作者没有构泥于“残缺美”或“完整美”的任意一方,而是两相对比,用诸多例子证明二者不是非此即彼的,而是可以相融的。在高考作文越来越注重考察学生辩证思维的背景下,本文的意义不言自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