过年,还得禁放烟花爆竹_表达清晰、有理有据
- 点评:文章以“禁放烟花爆竹”为主题,并以此为主线贯穿全篇。作者把烟花爆竹的弊大于利说得有理有据,让读者对禁放烟花有了清晰的认识,也让读者对这种春节不可或缺的东西有了更多的理解。文章表达清晰,用最朴实无华的语言表达了作者内心最强烈的感受,更让读者对作者这种强烈的社会责任感而折服,被感染,给读者以启迪。
过年,还得禁放烟花爆竹
刚刚过去的春节,许多住在大中城市的中国人又一次惨遭烟花爆竹的袭扰,在传统的年节里饱尝与现代居家理念迥异的“狂轰滥炸”式庆贺的滋味。禁止燃放的政策实行了十多年,近年不少大中城市的市政府出于人文关怀,出于对传统生活方式的尊重,有限度地开放了城市燃放烟花爆竹的禁区。但是,解禁后的城市,在烟火味中又一次远离了现代文明。
燃放烟花爆竹作为中国人过年中年俗的重要组成部分,已有两千多年的历史,其存在和发展固然有着相应的历史合理性。许多学者撰文指出,燃放烟花爆竹的习俗是自然经济时代的产物,是农业社会里人们用以宣扬喜讯、告慰祖先、警戒鬼神的手段之一。儿时我们熟读过王安石的《元日》诗:“爆竹声中一岁除,春风送暖入屠苏。千门万户瞳瞳日,总把新桃换旧符。”那通俗明快的诗句,口耳相传,家喻户晓,个中的认同感自然已是深入骨髓。延至今日,当中国社会逐步转向工业社会,大中城市正阔步迈向现代文明之时,围绕着烟花爆竹的“禁”与“放”之争,体现的正是传统文明与现代文明之间的博弈。今年春节,许多大中城市的市政府实行的“禁改限”政策,正是出于对传统文明怀旧心理的宽,希望看到现代文明容纳燃放烟花爆竹这一古老民俗的动人画面。
但事实又一次证明,并不是所有的传统习俗都能为现代文明所改造、接纳的。有些传统习俗必须废除!
据相关新闻报道:烟花爆竹燃放“禁改限”导致火灾数量上升。实行“禁改限”的城市,各类媒体也频频揭开自身的新伤疤,昭告世人燃放烟花爆竹这种古老习俗已成了现代文明中的不和谐因素。
因为燃放烟花爆竹,建筑物鳞次栉比的现代都市不得不承受噪声和面对火灾的威胁;因为燃放烟花爆竹,好奇心强烈,缺乏经验的都市少年儿童,要去尝试或许会造成其终生残疾的“爆破试验”;因为燃放烟花爆竹,人员往来频繁生活节奏迅疾的现代城市,不得不承担运输、买卖和清扫的责任…怪不得有人会大声疾呼,过年允许燃放烟花爆竹,就是在用鲜血涂红年节气氛!
禁放烟花爆竹吧!以鲜血换来节日气氛的代价,我们承受不起。
为什么我们不能像摒弃缠小脚、摒弃土葬一样,摒弃过年过节燃放烟花爆竹这种习俗呢?移风易俗不仅需要时间,更需要胆识和勇气。想当初,三寸金莲将多少有才华的女性束缚成仅供男性赏玩的“器物”,入土为安的旧习使原本人均耕地就少的中国面临着死人与活人争地的窘境!但是,在政府的强力政策指导下,加上舆论的积极配合,这些旧习俗不都日渐式微了吗?《史记》中有则西门豹治邺的故事。西门豹大刀阔斧根除邺地盛行的迷信风俗。他对反对者说的“民可以乐成,不可与虑始”的话,固然缺乏现代民主政治的理念,但那种果敢的胆识和勇气还是令人钦佩的。我想,对燃放烟花爆竹这种习俗,就应下这样的“狠心”。
过年,还得禁放烟花爆竹!
- 不少考生写作时搜索枯肠也找不到一句恰当的话来表达自己的意思,往往写了涂,涂了又写,这就是语言贫乏的表现。其原因是考生的词汇不丰富,写到中途某个字不会写或者不能选择一个恰当的词来表达自己的意思,这样写作就会“卡壳”,当然也就写不出像样的好作文了。积累语言的多少直接影响作文水平的高低。语言是文章这所房子的砖瓦,考生要有意识地积累语言,读书看报,听广播看电视,甚至听别人说活,碰到富有表现力的字词句,都要记下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