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8全国卷3贵州最争议高考满分作文《偏岩河之春》
《偏岩河之春》是一篇标杆作文。专家组在制定标准的时候,就这篇文章进行了打分。结果分数相差很大,最低分是38分,最高分达到57分。专家们各抒己见,就此展开了讨论。争论的焦点是文章是否表达“社会参与•责任担当”核心素养”。打低分的专家一致认为扣分的原因是没有透彻理解文题关于“围绕材料的内容及含义”的要求,全文缺乏“社会参与•责任担当”核心素养的表达。
这篇作文有幸被抽样作为标杆作文,才有机会被诸多专家们讨论,最后“起死回生”,最终被评为一类下,得分53分。试想,如果它处于“飞速”阅卷过程中的话,即使是有二评,甚至是三评,“起死回生”的几率也会骤然降低。
这就启示我们,如果你想写散文,就要表达你对所见所闻的所感所悟,上文在这方面做得不够,“社会参与•责任担当”的素养没有充分表达出来。
场外提醒:散文的最大特点是形散神聚,如果上文随之偏岩河的变化,表达出作者喜怒哀乐的情感变化,“责任担当”的言行举止,其等级评分至少可定位在57分。
偏岩河缓缓地流过黔北高原,如被阳光沐浴过的被芯,温暖着陈小春的童年时光。在80后陈小春的记忆中,偏岩河边有丰茂的草木,青翠欲滴,清新气息沁人心脾。春天的偏岩河,被两岸的青山夹裹着,晴空如水,水如晴空。想看洁白无瑕的云朵,不需要往天上看,就看水,看河,那河水里流淌着的蓝天白云,载着孩童们捉摸鱼蟹的欢笑奔向远方。童年的陈小春,并不知道什么叫绿水青山,只觉得生活是多么的美好和快乐。
谁知偏岩河变成了陈小春思念父亲的特别场所。那是上世纪九十年代初,陈小春的父亲和乡亲们离开偏岩河,坐火车去了深圳。每次离别,都在偏岩河畔。陈小春和母亲把父亲送到偏岩河畔,父亲总是催促:回去吧,回去吧,等挣够了钱,就接你们去深圳!
阿春恨偏岩河,恨它哗哗的流水声淹没了她哭泣的声音。她埋怨父亲,一直不兑现自己的诺言。每次父亲回来,对陈小春唠叨最多的就是要好好学习,珍惜时间。他说:“时间就是金钱,效率就是生命。”
后来,陈小春也离开了偏岩河,到一个很远的地方上学。每月回家。母亲都有很多新鲜事告诉陈小春。比如村里建工厂、搞养殖、做买卖……好像一夜之间,全村人都忙活起来了。只是偏岩河遭难了。远远就闻到它散发出一种刺鼻的气味。走进它,就能见到浑浊的河水上泛着白色的泡沫,微风吹过,刺鼻的气味让人窒息。听母亲说,上游几家造纸厂的废水都直接排到了偏岩河里。
陈小春工作后,回家的次数越来越少了,偏岩河的模样几乎淡忘了。那次回家祭奠,蓦然发现偏岩河变靓丽了。不仅河水清澈见底,岸边的山上还种植了大樱桃、五月桃、金钱橘、纸壳核桃。河边种植了许多说不出名字的花草。两岸修建了休闲度假小别墅。一家一院都坐落在河边,栈桥把庭院与河岸之连接起来,大有江南水乡的格局。游客入驻旅舍,犹如“家”的乡下别院,可上山采果,可下河摸鱼,不亦乐乎!
陈小春说:“‘欲穷千里目,更上一层楼’,偏岩河的春天才刚刚开始,‘长征永远在路上’。”正如这偏岩河,不忘初心,永不停歇,高歌猛进,奔向心中的大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