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小概率负面事件被放大,让人缺乏安全感。
第一,人类和高科技之间需要划分一个清晰的界限;
第一,发达的媒体让人看到一个“永安达不到的标准”。
是什么原因导致人类在最和平年代反而催生出最严重的焦虑呢?
第二,并不是所有的新闻或信息都值得汲取,要筛选对自己最重要的;
(10)“音乐”,音乐可以刺激人的神经系统,给身体带来一系列反应,从而影响情绪。
(8)“社群规范”,社会上很多约定俗成的规则,要求我们在特定场合表现相应的情绪。
第三,人类最珍贵的是大脑,所以必须在大脑外设立一道防火墙,同时还得不断为大脑补充养分。
(3)“回忆带有情绪的经历”,回忆过去引发情绪的场景和故事,也可以激起与当时一样的情绪。
(1)“自动评估群”,它会不停地扫描周围环境,观察是否有符合激发情绪警戒资料库的情绪诱因。
(4)“讨论过去的情绪事件”,当我们把一件以前发生过的事叙述给别人时,也会触发相应的情绪。
(2)“反思性评估”,也可以理解为思考。当我们明白了该情况的意义,以及会造成的后果时,就会产生相关的情绪。
(6)“同理心”,我们聆听别人的故事,目睹别人的情绪反应,容易与之产生同感,仿佛这事件就发生在自己身上,从而引起情绪的共鸣。
生活在这个现代社会,面临信息的海量轰炸、媒体和周围人群的不断影响,要解决日益剧增的焦虑感和其他负面情绪,我们可以尝试以下几种方法。
现代媒体就这样有意无意地把成功和幸福的衡量标准推到了极高的水平,让很多人不自觉地认为,这是衡量成功和幸福的标准,成功人士就该过那样的生活。
(9)“外部表情带动内在情绪”,通常我们认为,人是先产生情绪,然后表现出相应的表情,但其实情绪和表情互相影响,人也能够通过做出表情,来让自己产生相应的情绪。
(5)“想象”,指通过具象化的方式想象那些能够引发情绪的图像和场景。传递到大脑的视觉图像可以快速而直接地触动我们的大脑神经,引发我们的情绪、记忆回路和逻辑思维。
人到底快不快乐,很多时候取决于选择什么参照物,也就是怎么定义标准。有两个孩子,你告诉他们每人每天可以喝半杯果汁,他们会很开心,但如果你说,哥哥可以喝一杯,弟弟只能喝半杯,弟弟肯定不开心。
我们脑海里充斥着那些问题,不自觉地联想自己所在的环境可能会发生类似问题。尽管这和我们自身并没什么关联,或者说发生在我们身上的概率极小,但因为我们每天都能从外界接收到这样的信息,注意力还是会被吸引,不断产生不安和焦虑。
情绪是一种信号,感知这种信号的第一步就是感知身体的反应,通过不断地练习,我们就有机会去察觉、更改和替换情绪背后的思维故事。情绪也是一种工具,我们有能力运用这种工具,让情绪的自主权回到我们手里,学会选择怎么使用情绪,带给我们更多的力量。
很多人以为,我们实现产生情绪,然后才有相应的身体反应,但科学家发现,情绪也是身体的反应。为什么会产生这样的错觉呢?这是因为当人沉浸在某种情绪中时,感官灵敏度会降低,很多人就感觉不到或忽视了身体的反应。等情绪过了,才会觉得刚刚有点喘不过气,或者胸闷、头脑发胀等。
从生理学角度,情绪会促使人体分泌各种激素,产生相应的动作和反应,比如生气时,心跳加速,血液快速冲向大脑,很多人会觉得头脑发胀或者胸闷;在危急关头,肾上腺素分泌加速,同样让人呼吸和心跳加快,使人的反应速度更快,力量瞬间变得更强,等到达能量峰值过后,人就会产生疲劳的感觉。
我们现在遇到的情况也是如此,社会告诉你的思维故事是,成功和幸福必须有很多很多的果汁,我们每天在媒体上看到的,也都是那些喝很多果汁的人,而你的手里可能连一杯果汁都没有。更让人沮丧的是,无论你怎么努力都没有办法跟他们相比或超越他们,距离的差距所引发的失落和焦虑也就油然而生。
(7)“他人塑造”,指我们在别人的指导和影响下产生的情绪。从一无所知的孩童开始,我们就在接受身边人的各种教导,其中也包括了情绪的产生:我们应该什么时候高兴,应该什么时候伤心,应该生气什么,应该害怕什么······这种情绪教导越在早期进行,程度越强,对日后的影响也会越大。
综上所述,要把自己和高科技适当地划分开来,让大脑有充足的休息的时间;选择性屏蔽那些对自己没有意义的信息,只留下那些重要的,每天让一些好的、正能量的知识丰富自己的大脑。这三点对我们的内心成长非常有帮助,而且还会让人更专注,更有效率,拥有更多正面的情绪,也更有幸福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