钻最厚的地方高中作文《做一个“取得火种”的人 》
钻“最厚的地方”还是“最薄的地方”?对个体来说,这是一道事关自我发展的选择题;对国家民族而言,则是事关前途命运的必答题。
做一个“取得火种”的人
应当承认,那位物理学家能“审时度势”、善用“跨界”思维,打开一片新天地,用材料中比喻的说法,他在有限的时间里,“拼命钻了许多孔”,从绩效角度看,也是成绩斐然,令人赞许的。但是,这些成绩却让大科学家无法容忍,大科学家觉得,孔不在多,有火则灵!两相比较中,作为读者,很容易从中看出那位多孔学者的“急”与“浅”,看出那位科学家的“韧”与“深”。
如果让我选择,我会站在大科学家一旁,没有一丝犹豫,原因很简单:在我看来,同为钻孔者,在这个大发展的时代,或者说,在任何一个时代,更需要能取得火种的人。
“朝最厚的地方钻孔”是一个比喻,正如“取得火种”。但是,并不是所有的钻木活动都可以取得火种。像那位物理学家,既然称得上物理学家,那么,他应该具有相当的专业水平,也具有做学问的某种品格,比如执着,坚韧。如果没有这些品格,可能他只是一个学物理的,很难成为一位物理学家。我们都知道,做学问是很艰难的,有的人终其一生,可能只是有所小成而未能大成,但是,从学术的传承上看,却是前人铺路搭桥,后人行深致远。有了这学术接力,持之以恒,“朝最厚的地方钻孔”,在最吃劲的地方磨砺,才能取到火种,才会有学术品格的提升,才可成其学术人生之“大”!
“朝最厚的地方钻孔”,于个人而言,可以获得学术成就,提升学术品格;“取得火种”,对于时代而言,则是开天辟地之功,有促进时代变迁之力。
从人类历史的发展而言,“取得火种”正是让人类远离茹毛饮血的野蛮而走向文明,可以说,“火种”成为人类进化过程中的核心力量,而这火种的取得,正是燧人氏的执着如一,持之以恒,在最吃劲的地方磨砺所取得的。与此类似,人们评价孔子的意义说:“天不生仲尼,万古如长夜!”孔子身上也具有这种“朝最厚的地方钻孔”的精神,他执着一念,周游列国,试图复周礼,行儒道,最终处处撞壁,却不悔改,退而著春秋,以文化化育后世无数代,终成其圣人之位,为中华民族的文化取得火种,至今不灭。
然而,这种“朝最厚的地方钻孔”而“取得火种”的精神,在当下日渐成为稀缺,因而,我们更多的是在“最薄的地方”获得了自以为可以夸耀的成绩,甚至自认为这此事成绩“举世瞩目”,标榜为“新的四大发明”,谁知别人以一枚小小“芯片”就可以卡住我们的脖子,试图让我们无法呼吸。为什么会这样?一个有着四大发明的民族,为什么会如此不堪一击?答案只有一个,那就是,我们少了“朝最厚的地方钻孔”的那种精神,少了执著与持久,多了“速成”与功利。
当然,这里也并不是全盘否定“朝最薄地方钻孔”的意义与价值,只是从时代和民族的角度,借这个故事发出一点声音:一个民族,一个时代,总需要有一些“朝最厚的地方钻孔”的人,更需要这个民族、这个时代“取得火种”的人!
这是一道选择题,我们做出的选择应该并不困难;这是一道必答题,我们不仅要写出答案,更要在写出答案之后的行为:做一个取得火种的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