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代人的新闻高中作文800字
一代人的新闻
高二15班刘子歆
有一则曾广受议论的事件,发生在2003年的北京广播学院。时值北京广播学院45周年校庆,多年前从学院毕业的白岩松作为当时新闻界的知名人士,返回母校庆贺校庆,而迎接他的是学生们兴奋地要求签名与合影的场面。白岩松说:“这不是广播学院的传统。我们那时候,不管谁来,迎接他的都是质疑的问题和怀疑的眼光,而不是签名和合影。”
白岩松的话,让我回想起他所说的那个年代,那个没有电视和网络,而只是依靠口耳相传与无线电波的年代。人们的新闻来源,所依靠的很大程度上就是新闻工作者,而北京广播学院正是这样一所培养未来新闻工作者的学院。因此,即便是在众多高等院校当中,北京广播学院的地位也是特殊的――质疑和怀疑对它的学生来讲尤其重要。白岩松之所以这样郑重且夸张地强调质疑与怀疑,正是因为它们作为一种传统,不仅是广播学院的传统,也应当是全部新闻工作者的传统,因为新闻工作者对待新闻的态度很大程度上决定了公众对待新闻的态度。他们是最不能失去对新闻的剖析能力和判断能力的一群人,他们无时无刻不应保有对新闻的质疑。倘若连新闻工作者的敏感性都被泛滥的舆论潮流所淹没,我们的舆论界将很难保持着清醒状态。
抛开北京广播学院学生的身份,作为一个普通人,我们这一代人对新闻的态度也是大不同于以往。这是个新闻与信息蜂拥而入的时代,对于所有能叫得上名字的“名人”,我们大都能轻易地了解到我们想要的相关的一切信息。然而尽管能得到的更多,我们了解的欲望却似乎越来越少,一个“名人”成为了一个“人名”便能满足全部好奇。
名人们在舆论中被煎炸烹炒,做熟之后出锅,成为一个盖了大印、贴了标签的人名。许多时候,哪怕我们对此人并不了解,或者只是看过他一两句言论,间接地听过旁人的一两句评价,当聊天时提及这个人名,便可以轻而易举地表达褒贬之论,而我们有时正满足于此,不再进行深入自主的了解。有时我们了解一个人的方法,变成了探囊取物般的,从舆论洪流中简单地进行拾取的动作。尽管新闻的流通更加畅通无阻,尽管我们更有条件去了解一个人,可有时我们却比依靠口耳相传的古人和凭借无线电波的父辈们更无知、更闭塞。
白岩松所遇到的是盲目的追捧,同样也有人受到过盲目的贬损,尤其是在网络时代,不明真相的群众往往在不知不觉中制造起浩大的声势。因此,怀疑和质疑是我们对新闻事件和新闻人物首先的态度。无论签名、合影,还是厌恶与反对,都应当是在质疑和充分了解之后作出的自主选择。我们这一代人的思考,决不能溺毙在新闻的洪流里,消声于舆论的声浪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