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易搜欢迎您 - 轻松快捷 分享智慧

行稳致远发言稿800字王勃《行稳方能致远》

发布时间:2021-4-21 20:41作者:王勃阅读:14174

语文课上,老师介绍王勃的生平:他勤奋好学,六岁能诗,诗情英迈;九岁时,撰写《指瑕》十卷,指出颜师古所注《汉书》错误;十六岁科试及第;任沛王府修撰,沛王与英王斗鸡,写《檄英王鸡》为沛王助兴,被高宗斥责“身为博士,不行劝诫,反作檄文,夸大事态”而免官;后私杀官奴,再次被贬;滕王阁盛会上,他一挥而就,成就千古绝唱《滕王阁序》;王勃在探望父亲途中,溺水而死,年仅二十六岁。

老师还介绍了唐人裴行俭对他的评价:他认为王勃“虽有才华,却浮躁浅露",并评论说,“士之致远,先器识,后文艺”,意为,要想实现远大志向,应当先培养器量见识,其次才是文才技艺。

王勃过人的才华和坎坷的经历引起了同学们的兴趣;王勃英年早逝,让同学们喟叹不已;而裴行俭的“致远”一词,又让同学们陷入沉思。他们纷纷发言,有人说,才高致远;有人说,行稳致远;有人说,经历风雨,才能致远……

假如你在这堂课上参与讨论,你会阐述怎样的看法?请结合你的感受和思考写一篇发言稿。

要求:结合材料,选好角度,确定立意,明确文体,自拟标题;不要套作,不得抄袭;不得泄露个人信息:不少于800字。

行稳致远发言稿800字王勃

行稳方能致远

同学们:

大家好!

今天我发言的主题是:行稳方能致远。

王勃乃一代英才,才华横溢,却屡遭贬谪,英年早逝。唐人裴行俭评价,王勃“虽有才华,却浮躁浅露”。我认为,王勃恃才傲物,不能踏实走好每一步,无法将才华尽情施展,落得遗憾的结局,因为要想成功,必须一步一个脚印,不能心浮气躁,行稳方能致远。

行稳是指务实,稳扎稳打而不急于求成,只有这样方能致远。世间万物皆有一个循序渐进的过程,不能冒进。王勃自恃才高,想以《檄英王鸡》博得沛王欢心,以走仕途的捷径,结果被高宗斥责,逐出王府,这是他不肯踏实履行自己职责所致。希腊国王向阿基米德请教快速学习数学的方法,被告诫“数学的王国里没有捷径”;而“元嘉草草”,企图“封狼居胥”,却只赢得“仓皇北顾”。上世纪六十年代国家“大跃进”,企图“超英赶美”,最终经济发展停滞不前,还造成了大饥荒。这都是急于求成不能行稳的结果。

相反,王羲之苦练书法,洗笔水将池水染黑,才练出个书法大家;达芬奇每天给自己设定许多小目标,然后坚持完成,最终成为世界绘画大师。这都是一步一步踏实努力的结果。世上没有捷径,有的只是需不断披荆斩棘,用汗水才能踏出的康庄大道。

行稳是指心定,坚定目标而不为外物所惑,只有这样方能致远。王勃因个人想法私杀官奴,其间原因不明,但这种行为终与其人生目标相悖。唯有坚定自己的目标,不为他物干扰,才能走正确的路,做正确的事。后唐庄宗李存勖秉承父亲遗志,消灭三大敌国,完成霸业,何等意气扬扬!却因宠爱伶人而身死国灭,为天下笑,否泰如天地,究其原因,他没有坚定自己统一天下的志向,耽于一时享乐,终不能行稳致远。而唐太宗却不一样,他以成为一代明君为己任,魏征上谏时故意拖延时间,使他心爱的鹦鹉闷死,唐太宗明白自己不能沉溺于玩物中,并未怪罪魏征。唐太宗正是坚定了方向,不为玩物所惑,方能成就贞观之盛世。由此可见,心定方能行稳,行稳方能致远。

同学们,让我们从王勃的事例中吸取教训,做到务实而又心定,一步一步,到达梦想的彼岸。

我的发言结束,谢谢大家!

行稳致远的发言稿800字高中作文

才高不逾矩行稳方致远

同学们:

大家好!

很高兴能在课堂上分享我对王勃的才华以及人生经历的看法。

王勃六岁能诗,九岁撰写《指瑕》十卷,十六岁科试及第,如此光鲜的履历似乎昭示着这个才华横溢的年轻人光明远大的前途,而一篇《檄英王鸡》却给了他沉重一击,后私杀官奴更是将他的仕途再次推向谷底,二十六岁的光阴在一潭夹杂着近半生抑郁不得志的悲哀的死水里戛然而止。

观览他的一生,才华成就了他,也禁锢了他,但罪魁祸首绝非他的才华,而是惊世之才下那颗狂傲不守规矩的“浮躁浅露”之心。由此我认为:才高亦不逾矩,行稳方能致远。

孔子曾提出他在每个年龄阶段想要达到的目标,其中在古稀之年他所要达到的是“七十而从心所欲不逾矩”。“不逾矩”,简简单单的三个字却道出他心中最重要的准则——遵守规矩。是的,没有规矩,不成方圆。王勃写下《檄英王鸡》一文本就是在身份上的有所僭越,可非但初次被贬官的经历没有给他沉痛的教训,反而他逾矩更甚,私杀官奴,最终不仅自己被一贬再贬,其父也深受连累。社会之所以需要规矩,是因为它能很好地从客观上约束一个人的行为。人不是不可以拥有棱角,而是要在遵守规则的过程中打磨自己,修炼出一套正确的行事之道。王勃一再突破规矩的约束,必然导致他仕途的坎坷,因为才华乃至其它闪光点,都不应该成为随意逾矩的理由和借口。

裴行俭评价他时,认为“士之致远,先器识,后文艺”,诚如斯言。要想实现远大志向,应先培养器量见识,一路上稳步前进,方能行得长远。苏轼和王安石虽然政见不同,但苏轼在为人方面从不对王安石加以讽刺攻击,他在王安石执政期间一再遭贬,却始终保持着旷达宁静的心态,践行着大度器识的处世哲学,赢得后人的无限感喟与钦佩,这就与王勃的“浮躁浅露”截然不同了。

所以,我认为,在当下,我们青年人亦应学会遵守规矩,形成大度器识的哲学并始终践行。

我的发言完毕,谢谢大家!

9 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