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易搜欢迎您 - 轻松快捷 分享智慧

关注尊重弱者的高考作文素材

发布时间:2021-11-2 10:23  2597次浏览  作者:弱者素材

日本著名作家村上春树曾说过:“以卵击石,在高大坚硬的墙和鸡蛋之间,我永远站在鸡蛋那方。”这句话传达出的是一种对弱者的关注与支持。恻隐之心,人皆有之,对弱者的关注一直是高考作文命题的一个主题。同时,作为阅卷教师,因其学科特点,其人文情怀,其对人性的关注一般会比其他学科教师更为明显。

而在考场上,渗透着对弱者的关注与尊重的文章无疑更能抓住阅卷老师的心,引发其情感共鸣。再者,作为逐渐走向成年的高三学生,除了关注自我,更要学会关注他人、社会、自然,正如“风声雨声读书声,声声入耳;家事国事天下事,事事关心。”永葆人文情怀,永远对这个世界抱有善意,这也是我们对人,对世界应有的一种态度。

①展示弱者的不幸,触发泪点

每个人内心深处其实都有一颗善的种子,当面对他人不幸的时候,我们大都会报以同情,“哀其不幸”,这是人类的一种普遍情感。而正是这样的悲悯之心,才把我们和那些冷漠无情的动物区分开来。所以,尽管人有理性,但其实最终还是情感动物。同时,芸芸众生中,你我都是小人物,大部分也都是弱者。叙写小人物的故事,表达对弱者的理解与尊重,往往也就更容易令阅卷教师产生情感共鸣。因此,如果考生善于利用我们对弱者的悲悯同情之心,展示弱者的不幸,触发阅卷教师的泪点,这不失为一种好方法。请看下面的片段。

在前不久记得有这样一篇报道让我看了十分的感动和怜惜。在四川某个山区,有个小女孩因为他的母亲在她出生没多久就离他而去了。他母亲的离去换来了他的降临。但是老天好像总是喜欢和他开玩笑一样,就在她还只有5岁的时候他爸爸就患上了疾病,全身瘫痪。可怜只剩爷爷奶奶两个靠一些蔬菜买卖来供他读书。懂事的他在努力读书的同时还照顾他的爸爸。喂他吃饭,帮他擦身,跟他讲话好像是在呼唤他的醒来。小小的她背上背负着比同龄的孩子多出好多倍的艰辛苦楚,但是从来没有一句抱怨。而爷爷奶奶也只是心痛却又无能为力。那种心酸又有几个人能理解呢!

——2013江苏高考优秀作文《消逝的童真》

阅卷者点拨:客观地说,文段在语言表达上存在一些瑕疵,但依然获得了高分,其中的一个因素即是该考生选取的典型素材,展现的是一个不幸的童年。小女孩身世凄惨,面对压力重重的生活,无疑是弱者。生活的不幸让小女孩的童真过早地失去,而要用自己稚嫩的双肩扛起家庭的重担,面对此情此景,谁人不动容?而在考场上,能让阅卷教师双眼湿润,那么,高分便离你不远。

②写出弱者的大情怀

对弱者的关注,绝对不是仅仅展现其不幸,或者哀叹命运的不公,鲁迅说过:“哀其不幸,怒其不争”,如果“不幸”的人也是“不争”,那么文章的主题就会低下,思想就会消极,这样的文章在阅卷场上并不占优势。相反,展现小人的大情怀,表现弱者的不屈与抗争,则让人倍感鼓舞,弱者当自强的事例更能给阅卷者带来心灵上的震撼与感动。只要抓住了阅卷老师的心,分数自然就会水涨船高。请看下面的片段。

个人如此,国家民族也如此。中华五千年,何曾一路风平浪静。千百年来,政权更迭、军阀混战、外敌入侵无不影响着中华家庭的完整,阻挠着中华民族的前行。但我们一路翻山越岭,发展至今,“五大文明古国”仅存华夏,皆因那一股排除万难、永不屈服的民族精神。当匈奴压境,扰我边境之时,我大汉何曾恐惧过?而是养精蓄锐,誓驱外敌,那一句“犯我大汉者,虽远,必诛。”至今犹令人热血沸腾;当近代国力衰退,外强欺凌之时,我中华民族何曾放弃过?洋务运动,百日维新,辛亥革命……救亡图存、誓兴中华成为多少中华儿女的共同心愿;当建国之初,欧美封锁,核讹诈,冷战铁幕笼罩之时,我们何曾屈服过?抗美援朝,两弹一星升空,到今日的GDP全球第二,神舟飞天,航母出海,我们一路走来,从没止步。中华民族是一个饱受磨难的民族,但我们从未被强权所压,被困难所吓,即使山有多高,路有多远,我们总能“两岸猿声啼不住,轻舟已过万重山”,坚定不移地实现我们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追寻那属于我们每一个中国人的“中国梦”。

——阅卷教师下水文《青山遮不住》

阅卷者点拨:文段以铺陈的方式展现了尽管处于弱势但不屈奋进的国家民族形象。中华民族一路走来,历经风雨,曾经也因为落后、弱小而备受欺凌,但从来没有因为身处弱势放弃抗争。文段事例丰富,语言铿锵有力,主题积极向上,读来令人精神一震。

③写出对弱者的尊重与理解

人本来生而平等,但却在社会化的过程中,因外在的附加而产生了身份地位的差别,也就有了强者与弱者之分。多数情况下,强者高高在上,以一种俯视的姿态面对弱者,这固然不可取,但即使是对弱者施以援手,却也不能以“嗟来之食”的姿态施舍之,须知,人在人格上是平等。因此,在文章中体现出对弱者的理解与尊重,要比单纯反映弱者的不幸要有深度得多,也更能展现作者的思想与认识。因此,对弱者的关注与同情,绝不是施舍与怜悯,更不是呼尔而与之,而是,人格的平等,尊严的捍卫,精神的慰藉。

首先,作为一个施善者,有这份良心固然是好的,但也要注意方式。中国富豪陈光标高调行善,在获得无数荣誉的同时,也一直饱受诟病。原因在于他的急躁与高调。在他的每一张宣传照中,背景都是曾接受过他援助的贫苦百姓。但是那些解决了生活困难的农民,即使是笑着的,也难掩一脸的卑微与怯弱。陈光标这种高高在上的施善方式,无疑是伤害了他们的尊严,活活地挤走了他们的骨气。相反,大连市的微尘就做得比陈光标好多了。微尘不是一个人,而是一个组织,由无数匿名之人捐款而成,给需要的人送去钱财,却不留名,不求回报。这种慈善方式不仅给受助者留下足够的尊严,还很有可能感动他们,从此也加入微尘行列。由此可见,不同的慈善方式,效果其实大不相同。穷人也有尊严,当慈善遇上傲骨之人,最忌的便是一副高高在上的嘴。慈善的本意是帮助他人,不仅是物质上的,也有心灵上的。因此,用一种更温和,更合适的方式去做慈善,才能最大限度地帮助他人。

——2013广东高考优秀作文《当慈善遭遇傲骨》

阅卷者点拨:文段通过陈光标粗暴行善与“微尘”温和行善方式的对比,表达作者对慈善的一种深刻理解。在对弱者进行帮助时,尤需人格上的尊重,否则,高高在上,以一种令人感到压迫的强者姿态,粗暴行善,只会给弱者带来更大的伤害。一个高中生在思考慈善时,能提出如此深刻的认识,实属不易。因此,须时刻谨记,人格上的尊重与理解才是最伟大的爱。

④着眼民生,让弱者不弱

对个体弱者的关注固然令人动容,而能从个体到群体,从整个社会民生的视觉切入,以对民生的关注表达对整个社会弱势群体的关注,则更能展现考生的大视野、高境界。因为民生涉及的往往是对更大的社会弱势群体权益的保障,因此,可由对单个弱者的关注引申至对民生问题的关注上,因为只有民生问题解决了,弱者才会不弱。

生气,不是发泄,不是蛮横,而是敢于表达自己的意见。政府是人民的政府,官员是人民的公仆,决策也应该体现民意的决策。我们不能苛求政府的尽善尽美,但也不应对决策的失误置若罔闻,必要的时候我们——国家的公民应该敢于生气,大胆地站出来,表达我们的意见。还记得广州地铁“统一化”改造的时候,敢于站出来的“举牌哥”陈逸华吗?还记得质疑广州亚运后还要再花1.5亿搞光亮工程的“拇指妹”小阳吗?他们都是一些敢于生气者,尽管他们还是学生,但只要是这个国家的公民,就有生气的权利,就有表达不同意见的权利。而他们的行动最终也改变了政府的决策,调整甚至修改了原来的计划。生气,也是法制国家赋予我们每一个公民的权利。正如《好汉歌》里所唱:“该出手时就出手”,生气,必须的!

——阅卷教师下水文《生气,你我的权利》

阅卷者点拨:文段以“举牌哥”、“拇指妹”为例子,展现社会个体对民生问题的关注,这些个体相对政府决策来说,无疑处于弱者的位置,但他们不因个体的弱小而放弃自身的表达权利,关注民生,最终也影响了政府的决策。所以,民生问题的解决,实质是对广大弱势群体权益的保障。

⑤由人及物,和谐共生

对弱者的关注,除了身边的人,还应包括这个世界的万事万物。不局限于人类的狭隘自我,以尊重的态度对待那些在与人类竞争中处于弱势的自然万物,这样的思考更是闪耀着人性的光芒。而从近几年的高考命题中,对人与自然关系的思考正日益成为一种明显的趋势。如2013年江苏的作文题即是以“一群探险者去山洞探险,点燃的蜡烛影响了蝴蝶的生活环境”为命题材料,反映的是人类活动对自然的破坏,缺乏对自然中处于弱势的自然万物的尊重与理解,唯我独尊,高高在上,只有自我,而没有大我。因此,学会跳出人类自身的狭隘视觉,从整个自然系统和谐共生的角度出发,对自然的每一个弱小个体抱有善意,报以尊重。这样的思考更胜一筹。

一叶零落,便知秋天将至。的确,注重细节需要有如“尘”的心思。这是一门洞察世事的学问,并非机械地观察记录,也不是四处探听偷窥,而是以一种至情至性的眼光来看待万物。这几位朋友,在进洞前只有对大蝴蝶的好奇和探索,全无对生命的尊重,因而他们贸然点燃蜡烛。如“尘”的心思是一种有血有肉的心灵探索,并不是高等生物对低等生物的征服。“钩帘归乳燕,穴纸出痴蝇。为鼠常留饭,怜蛾不点灯。”这是苏轼对于生命的大度。这位执铁板唱大江东去的真男儿,心中也有这种如“尘”的时刻。不过,此情并不令人费解,倘若没有这等如“尘”的心思,又怎能留下“十年生死两茫茫,不思量自难忘”的绵绵无绝的佳句?

——2013年江苏高考优秀作文《一叶知秋》

阅卷者点拨:自然万物,相对人类来说,其实也处于弱者的位置。人类被称之为高等生物,其他的生物被称之为低等生物。人类肆无忌惮,以强者的姿态凌驾于万物之上,文段即从此角度入手,认为人类应该尊重所有的生命,即使是那些被我们称之为低等动物的弱小生灵。这样的认识可谓深刻,令阅卷老师不禁拍案叫绝。

6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