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易搜欢迎您 - 轻松快捷 分享智慧

电影《长津湖》作文素材(筋骨句+经典台词+高分题目+经典段落+精彩时评)

发布时间:2021-11-1 15:48  1453次浏览  作者:电影作文素材

一、长津湖作文筋骨句

  1. 英雄是民族最闪亮的坐标。
  2. 天地英雄气,千秋尚凛然。
  3. 崇尚英雄才会产生英雄,争做英雄才能英雄辈出。
  4. 一个有希望的民族不能没有英雄,一个有前途的国家不能没有先锋。
  5. 英雄的足迹,犹如夜空中闪闪发亮的灯塔,指引着前行之路。
  6. 英雄壮举,源自坚定如钢铁的信仰,千磨万击还坚劲;英雄壮举,源自为国为民的赤子情怀,虽九死其犹未悔。
  7. 面向未来,我们需要守护真相;面向未来,我们需要致敬英雄;面向未来,我们需要弘扬精神。
  8. 民族英雄犹如一颗颗星、一盏盏灯、一簇簇火,光耀天空、烛照大地,推动中华民族不断发展壮大,照亮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光辉前程。
  9. 为赢得民族独立和人民解放、实现国家富强和人民幸福,无数革命先烈矢志不渝、前赴后继,无数平凡英雄艰苦奋斗、无私奉献,谱写了气吞山河的英雄壮歌。


《长津湖》作文素材

二、长津湖经典台词


  1. “祖国是什么?”“当我跨过鸭绿江,看见对面炮火的时候,我的身后就是祖国”
  2. 如今繁华盛世,如你所想。
  3. 让敌人看得起你,那才是本事。
  4. 几百万老百姓的儿子一接命令就出发,我为什么不能?——毛岸英
  5. 活着真好哇。
  6. 战斗,会非常艰苦,但我们要争取胜利。
  7. 他们是从哪里冒出来的,从天而降吗?
  8. 我们把该打的仗都打完了,后辈就不用打了……
  9. 一枚蛋从外面被敲开,多半是被吃掉,如果自己从里面啄开,没准是只鹰。
  10. 没有冻不死的英雄,没有打不死的英雄,只有军人的荣耀。


三、长津湖作文高分题目

《祭奠英烈忠魂,弘扬英烈精神》

《让理想之光不灭,让信念之火永存》

《铭记长津湖血战,以拼搏之姿告慰英烈》

《崇尚英雄模范弘扬英雄精神》

《心中有信仰,脚下有力量》

《踏着先辈足迹勇敢前行》

四、长津湖作文素材段落片段摘录

(一)

《长津湖》被专家称为新时代战争影片标杆之作。它以恢弘的笔调,史诗般地呈现了抗美援朝战争中的长津湖战役,讲述了一个志愿军连队在极度严酷环境下坚守阵地,奋勇杀敌的感人故事,塑造了将青春、热血与生命化作守护祖国的铜墙铁壁的志愿军战士的英雄群像。饰演男主角的吴京说:“影片中有一句台词:‘我们把该打的仗都打了,我们的后辈就不用打了。’这凝聚了先辈们的心声。”抗美援朝战争的目的就是为了保家卫国,保卫人民的胜利果实。影片传递出的精神和信仰,就是始终坚持人民立场、人民至上,我们的军队才能激发出无往而不胜的强大力量,战胜强敌。观众通过影片也记住了这些为了后辈而牺牲的先烈。(人民网)

高考角度:崇敬英雄,青春奉献。

(二)

纪念,是为了更好地传承,是为了不忘英烈们的追求与遗志,不忘他们为国家和人民做出的伟大牺牲,不忘他们用热血与赤诚铸就的崇高精神。今天,我们正前所未有地接近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目标,前所未有地具有实现这个目标的信心和能力。传承英烈精神,汲取奋进力量,书写新的恢宏英雄史诗,正是时代赋予我们这一代人的伟大使命。(人民网)

高考角度:奋进力量,伟大使命,民族复兴。

(三)

《长津湖》电影海报上的这几个字,就已经点燃很多人的泪点。这是对英烈的崇尚,是对英灵的致敬,更是对抗美援朝这一“立国之战”的不忘。对于观众尤其是青年观众而言,在“内卷”“佛系”“躺平”等字眼流行的今天,观看一场主旋律电影,不仅是一次振奋人心的文化体验,也是让整个国庆假期“燃起来”的重要载体。中国在百年之间发生了巨变,在这个长河之中,国庆假期的繁华如斯正是其中一个精彩的“浓缩”。当更多人在电影院的光影叙事中看懂了我们如何从“筚路蓝缕”走到“玉汝于成”,我们更会对“国庆”二字有触动内心的震撼与共鸣。(光明网)

高考角度:致敬英雄,奋斗为国。

五、长津湖电影精彩时评

伟大抗美援朝精神史诗化书写

来源:《光明日报》

战争电影巨制《长津湖》在万众期盼中终于登上了大银幕。特殊的题材、创纪录的投资、超强的创作阵容,都预示着这将是一部史无前例的重磅影片。该片的票房预售、想看指数均在同档期影片中排名第一且遥遥领先,必将在国庆档期掀起全国观众的观影热潮。

《长津湖》的上映也将抗美援朝战争片创作推到了新的高点。据笔者统计,自1956年《上甘岭》上映至2019年,正式上映或播映的抗美援朝战争片仅21部。而2020年以来包括网络电影及已立项的电影在内,抗美援朝题材电影在短短两年内已达12部之多。抗美援朝题材已成为中国战争片一个潜力巨大的富矿,抗美援朝战争片创作迎来了发展的黄金机遇期。

作为第一部表现长津湖战役的战争片,《长津湖》填补了一个题材空白。在抗美援朝第二次战役东线作战中,中国人民志愿军第九兵团凭借钢铁意志和顽强的战斗精神,击败了美军最精锐的部队,收复了“三八线”以北的东部地区,打出了令世界瞩目的国威军威,一举扭转了战争局势。这段令人荡气回肠的历史首登银幕,无疑具有特殊而重大的意义。

《长津湖》的史诗性叙事实现了抗美援朝战争片的一次重要突破。该片在同题材创作中首次采用了全景式、文献式的“正史化”叙事方式,建构了由决策指挥的高层视点、基层连队的微观视点以及美军的他者视点“三线并行”的叙事结构,展现了从作战决策至长津湖战役这一段波澜壮阔的抗美援朝历史。影片尝试以客观、理性的方式回顾历史,揭示了抗美援朝战争的正义性和胜利的必然性,反映了作为胜利者叙事的高度文化自信。

该片也是具有强烈艺术感染力的英雄主义叙事。千里刀光影,万里赴戎机,从解放战争到抗美援朝,主人公伍氏兄弟前赴后继奔赴战场,与雷公、余从戎、平河等战友用热血与生命保家卫国,兄弟情、战友情感人至深。与之呼应的是另一个并行故事:毛岸英向彭德怀主动请缨,毛泽东将儿子送上战场,而岸英最终将热血洒在了异国土地上。这些舍生忘死、为国捐躯的战士们,都是共和国永远铭记的英雄儿女。

长津湖战役是抗美援朝最残酷惨烈的战斗之一,志愿军将士在严酷的战场环境中,书写了惊天地、泣鬼神的雄壮史诗,创造了世界战争史上的奇迹。影片《长津湖》艺术再现了这场战役的残酷悲壮:铁道列车被炸的惨烈,乱石阵上的隐忍,通信塔之战紧张激烈,新兴里战斗气壮山河,指导员梅生退伍了亦重返战场,老兵雷公壮烈牺牲,杨根思抱起炸药包与敌同归于尽,片尾“冰雕连”令敌人亦为之动容……影片展现了中国人民志愿军不惧强敌、敢于战斗、敢于胜利的英雄气概,英勇无畏、震撼天地的战斗精神,谱写了一曲革命英雄主义的壮歌。值得注意的是,该片还是电视剧《士兵突击》的前传,伍六一向许三多讲述的那个“九死一生”的抗美援朝故事,正是《长津湖》中第七穿插连的长津湖战史,“不抛弃,不放弃”的经典名句也找到了源头。新兵伍万里与许三多之间的关联,不仅是英雄钢七连的传承,也是中国军队的精神传承。

抗美援朝是中国人民站起来后屹立于世界东方的宣言书,是中华民族走向伟大复兴的重要里程碑。从《上甘岭》到《长津湖》,抗美援朝战争片始终有着鲜明的爱国主义主题、革命英雄主义的人物模式以及阳刚的崇高美学。在新的时代背景下,《长津湖》重述抗美援朝历史,无疑有着鲜明的现实针对性和启示意义,它们仍是作为民族意志、国家立场政治宣示的宏大叙事,是反帝反霸思想在新的时代背景下的回响,发挥的是凝聚人心的精神激励功能。《长津湖》的上映说明,这段非凡的历史,祖国不会忘记,人民不会忘记。伟大的抗美援朝精神,将永远成为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之路上的精神财富。

长津湖电影学到了什么作文素材

来源:解放军报(节选)

近日,电影《长津湖》在人们的期待中上映了。

千里刀光影,万里赴戎机。电影《长津湖》以抗美援朝战争第二次战役中的长津湖之战为背景,讲述了志愿军7连官兵为了争取胜利,用青春和热血捍卫军人荣耀的感人故事。

长津湖战役是中国“钢铁军人”与美国“钢铁部队”的较量,结果“气多”战胜了“钢多”。连长伍千里、指导员梅生、狙击手平河、炮兵排长“雷公”、火力排排长余从戎、战士伍万里……一个个有血有肉的志愿军官兵英勇无畏、浴血奋战,用血肉之躯、无畏斗志、胜战智慧、牺牲奉献展示了“最可爱的人”的壮美形象,彰显了伟大的抗美援朝精神,书写了中国军人不可战胜的英雄传奇。

透过影片,我们可以直观地感受到71年前长津湖之战的残酷与伟大、牺牲与不朽。1950年10月底,长津湖地区遭遇50年不遇的严寒,白天气温零下20多摄氏度。参加长津湖战役的志愿军,大部分是从华东调来的部队。由于紧急入朝,有的官兵连过冬的服装都未换上,大部分官兵穿着华东地区的薄棉服(装1斤半棉花),充饥解渴的是冻成冰疙瘩的土豆和漫山遍野的冰雪。当时,志愿军第9兵团物资供应极其困难,平均下来每个班只有两三床棉被,夜间官兵们只能互相搂抱着取暖,有的人冻得耳朵一碰就掉。而美军不仅有军大衣、鸭绒袋,还有棉帐篷、热火炉、营养丰富的热食。就是在这样的环境下,志愿军第9兵团全歼美军一个3191人的整建制团——“北极熊团”,打垮了美国王牌陆军第10军,迫使美军经历了有史以来“路程最长的退却”。

战后,人们才知道,志愿军战士在水门桥旁高地上埋伏的那一夜,温度低至零下54摄氏度,我军由此产生了一个震撼天地的英雄称谓——“冰雕连”。可以说,长津湖战役的胜利,是我军钢铁意志的胜利,是志愿军战斗精神的胜利。正如冻死的上海籍战士宋阿毛在一首诗中所表达的:“冰雪啊!我决不屈服于你,哪怕是冻死,我也要高傲地耸立在我的阵地上!”经此一役,美军惊呼:“他们不再是同一批中国人了!”英国牛津大学战略学家罗伯特·奥内尔战后评价道:“中国从他们的胜利中一跃而成为一个不能再被人轻视的世界大国……如果中国人没有于1950年11月在清长战场上稳执牛耳,此后的世界历史进程就一定不一样。”

不管是现实中的长津湖之战,还是艺术化的电影《长津湖》,都深刻地告诉我们:“没有冻不死的英雄,没有打不死的英雄,只有军人的荣耀。”的确,中国军人的荣耀永远不死、永远不可撼动。电影《长津湖》的历史顾问王树增认为:作为抗美援朝战争第二次战役的重要组成部分,志愿军面对的最大考验就是严酷的气候,“他们在没有完整御寒装备的情况下毅然奔赴战场,面对美军最强悍的部队,用血肉之躯作战,最终取得胜利,靠的是不怕强敌的民族风骨,是前赴后继的英雄主义精神,影片展现的正是这种精神,至今依旧流淌在中华民族的血脉之中”。也正是无数英雄的血性拼杀,让侵略者懂得,“现在中国人民已经组织起来了,是惹不得的。如果惹翻了,是不好办的”。

《长津湖》:打得一拳开,免得百拳来

来源:澎湃新闻(有删节)

在国庆期间看《长津湖》,意味深长。

国庆节,不单单是一个假期,更是新中国成立的纪念日,也是在提醒:我们是一个怎样的集体,有着怎样的过去,走在怎样的道路上,该如何坚定地走下去。热映电影《长津湖》,就很好地提供了这个思考的氛围和角度。

观影时我就在想,编剧在给角色起名字时,似乎做了一个隐喻安排:伍家三兄弟,已经牺牲、活在战士们口中的伍百里,代表被铭记的过去;正在前线英勇战斗的伍千里,代表硝烟弥漫的当时,而初上战场的少年伍万里,代表了对美好、和平的未来的期许。

另外,这三兄弟又是千千万万中华英雄儿女的代表,所谓“个十百千万……”前赴后继,生生不息。他们是无法消灭的、不可战胜的、以继承意志的方式永存的。

相比轰鸣的飞机坦克、激烈的战斗场面,影片给我印象最深的,是人的语言。确切地说,是两个角色的两句话。

一句是被航空炸弹炸得血肉模糊的雷公,在牺牲时喃喃地说,“疼,疼死我了,别把我一个人丢到这里”。这是生命发出的本能的声音,是一个人的求生欲。战士在牺牲的那一刻,会喊疼,这才是真实的战场,真实的生命。他们是钢铁战士,也是血肉之躯。

另一句是“战场上没有打不死的英雄,也没有神话,全都是肉体。”戏里戏外,段奕宏扮演的传奇营长和导演之一的徐克,都说了这番话。

疼,怕,不想死,但是他们为什么还是义无反顾?

影片里给出了答案:“我们不打这一仗,就是我们的下一代打!”一个个英雄的肉体粉碎了,但是他们为了祖国和人民甘当铺路石的精神长存,与日月同辉。这人间,终究是由这样的精神维持的,而不仅仅是物质。血肉之躯永远比钢铁洪流更伟大,也更有力量。

这场战役,不是以柔克刚,也不是以肉克刚,而是以“刚”克刚,以英勇顽强、舍生忘死的精神之刚,克飞机大炮的物理之刚。

我们的态度是:我们不惹事,但也不怕事。我们的选择是:打得一拳开,免得百拳来。我们的信念是:武装到灵魂的人,不惧怕武装到牙齿的人。

和70余年前相同的是,我们仍然具有一往无前的大无畏精神、誓死捍卫国家和民族利益的英雄气概;和70余年前不同的是,我们不再只有血肉之躯,硬件上的不足已经被极大地弥补,我们有信心、有能力击败任何来犯之敌。

我们几十年来的努力奋斗,取得一个又一个突破,获得不战而屈人之兵的实力,正是为了历史的残酷不再重演,为了尽可能地避免不必要的牺牲,为了我们的子孙后代,在年少的日子里不用担心战争,都有打水漂一样的欢快自由(伍万里没有上战场前,喜欢打水漂)。

今天,我们坐在电影院里重温这段历史,绝不仅是以一个置身事外的观众的身份,而是以一个历史“继承者”的身份。

就在一个月前,第八批在韩中国人民志愿军烈士遗骸,由我空军专机护送从韩国接回辽宁沈阳,109位志愿军烈士英灵及1226件相关遗物回到祖国怀抱。我们在今天不断地坚持做这些,不仅是在完成他们“回家”的愿望,也是在用这种形式,铭记他们的牺牲,承继他们的精神。

就像影片结尾的字幕:伟大的抗美援朝精神历久弥新。

0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