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易搜欢迎您 - 轻松快捷 分享智慧

关于夸夸群的作文素材

发布时间:2023-2-2 07:03  179次浏览  作者:佚名

1、对于夸夸群等群组其实不必过度解读,这只是众多快速更迭的互联网文化的一个。它的兴起既有互联网快速集聚网民、形成某种文化并将之广泛扩散这种土壤;也和网民发起娱乐、进行狂欢、宣泄情绪的现实需求有关。热度过去后这一现象也会很快趋于平淡。

2、诚然,在“夸夸群”中获得夸赞,让自己的心情愉悦一下,无伤大雅,倒也无妨,最怕的就是对这样的群中有一种“依赖性”,听多了好话,其他话都听不进去了,那就需要警惕了。

3、人们追求赞许与认可的心理固然无可厚非,但坚持向前的驱动力绝非外界因素的衍生品,而是源自内心的主观能动性,对更高层次的向往与追求。过度沉溺与依赖“受夸”,不仅不利于让正向的赞美成为真正的助推剂,反而还可能让那些美好的词语成为糖衣炮弹,让年轻人在浮于表面的“夸”中迷失并自我满足。

4、“夸夸群”正是一面虚无的镜子,折射出美好却不真实的自己,其中所出现的求夸奖现象,最终或许会导致虚荣、不切实际等一系列心理问题的产生。再者,在童年时期,父母和老师往往出于对孩子追求卓越的鼓励而予以夸奖,但年岁增长,却依然“返老还童”地去追寻启蒙式教育方法,岂不滑稽可笑?行我所应行,得我所应得,不求赞赏,但求无愧于心,如此处事,岂不是更加成熟旷达?

5、我们中的大多数在成长的过程中承受着巨大的压力,并且这种压力随着年龄的增长愈演愈烈。我们在日常生活中缺乏与人沟通的勇气和精力,我们在长时间的“自闭”中产生深深的孤独感,我们生活中的苦楚只能在无数个安静的夜晚对自己诉说……久而久之,我们陷入了焦虑的循环中无法自拔。也就是说,我们承受压力,却缺少可以排解压力的渠道。

面对这样的社会大环境,我们发声的诉求快速增长。网络技术的发展重构了生活方式,人们得以在虚拟的连接中组成新的群体,并在群体中重建身份,本无关联的陌生人之间也有了产生紧密联系的机会。夸夸群等社群组织存在的目的不在于组织本身,而在于组织以外的成果,即给用户带来的瞬时愉悦。

然而,问题千百种,实干是正道,逃避不解决,徒留两行泪。在发现问题后,我们更需要做的是解决问题而不是逃避。这时候就需要我们坚持自我,迎难而上,把压力变成动力,在困境中成长。

如何“透过现象深入到本质”。

要做到这一点就应该首先想到如何去把握现象,所谓“现象”一般是指社会上发生的“有影响的、有争议的、有问题的”社会事实,是需要我们去通过讨论能形成共识或需要指出问题的事件,因此我们要深入到本质的第一步是要分清现象的类型。因为不同类型的现象,本质是不一样的。如果是“有影响的现象”,一般来说是指对社会产生积极影响的事件,那么它的“本质”应该主要是鼓励、赞扬、勉励。比如“一年一度的感动中国人物的评选”,还有去年四川发生的汶川地震中“很多感人的瞬间现象”,一般我们在揭示本质就应该主要去探究它的积极意义;如果是“有争议的现象”,那么我们在揭示“本质”要注意两面性,也就是既要看到积极的一面,还应该看到这个现象的消极影响,在分析要全面,不能只持一端,甚至“偏执一隅”。如“有人最近喜欢翻拍古典作品”,我们就是需要从两个方面来揭示它的本质,既有它求新的一面,还要揭示它的弊端。如果是“有问题的现象”,我们在揭示它的本质主要是找出错的理由,如“闯红灯”这样现象,我们就要揭示是“一种人文素养缺失的体现,更是对我们每一人的社会公德的要求”。

第二步是要“从实到虚”。要深入到本质不能就事论事,而是要充分挖掘这一事实背后的精神实质,要把行为上升到理论的高度,上升到社会观念和人本观念,只有把现象的意义提到这个高度,文章才能从更高的层面给人震撼,也才能做到“深刻”。

第三步是分析现象时要选准一个角度来写自己的感悟。我们面对的材料、现象会有很多的思考,可是只要我们能够善于“化大为小”,选准一个很小、很恰当、很有感触、很充足的理由的口子,去写、去分析、去揭示,也许有人觉得我们这不是很全面,但是能一个方面触及到现象的本质,也是能一鸣惊人的,如“位置”,我们就写一个方面“找准自己的位置”来揭示就可以,这样往往更能体现一个人认识的高度和认识能力,因为“口子越小对一个人得思维要求就越高”。

1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