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年寒窗,一朝决胜,你是否有足够的底气?
现在的高考作文题,大至国家命运,小至日常生活,收放有度,舒卷自如;可高歌猛进,可沉吟咏哦,刚柔相济,虚实相生;历史、现实、未来;国家、他人、自我;演讲辞、发言稿、慰问信、观后感、漫画作文、议论文、记叙文、材料作文……你能在百花齐放中发现出题者对“大我”和“小我”的兼顾,也当思考在这样的价值引领之下,什么样的作文才能胜人一筹。
首先送你三“于”:长于联系,精于对比,成于情思。
这三个方面往往难以截然分割,它们常常是彼此交融,互为表里的。
卢梭说:“凡是能够按真正的关系形成观念的心灵,便是健全的心灵;凡是满足于表面关系的心灵,则是浅薄的心灵;在比较观念和发现关系方面的能力是大或是小,就决定了人们的智力是高还是低。”“长于联系”和“精于对比”,是非常重要的思维品质。
我们所说的“联系”和“对比”,包括事物之间,现象之间,人与人之间,人与自然之间、现象与本质之间、观点与材料之间、历史与现实之间、中国与西方之间等等。长于联系,精于对比,才能以立体的视角去观照事物或现象的整体,才能有更准确的思考和更深入的认知。
如果作文题目给了我们两个或两个以上的情境材料,首先要善于发现两则材料之间的相似相关或相异之处,找到二者的“交集”或“差异”,然后提炼出观点,再将观点代入材料进行验证,看观点是否能够统管题目所给的多则材料。审准题目再拟写作提纲,不要贸然下笔,方向不对,速度越快错得越远,徒劳无功,无可挽回。
论点的确立和论据的选择需要注意观点与材料的关联、材料与材料之间的关联,论证的过程要注意历史与现实的关联,对比分析,发现规律,从个别到一般,由个性到共性,由浅入深,由表及里。不能只看一人一事一时,要站在历史的制高点,纵横联系,鞭辟入里。
当然,考前必须有意识地分主题积累素材,有了广博的知识、开阔的视野,才能在写作时信手拈来,言之有物,内容丰富。很多高中生读书太少,考场写作时难为无米之炊,只能无病呻吟,废话连篇,强凑字数,让人读来味同嚼蜡,不堪卒读。而那些有学识的高中生,他们的文章会有学者风范,他们的文字会散发出浓郁的书卷气,旁征博引,如数家珍,自然让人读来欲罢不能。
至于“成于情思”,则关乎情怀与思想。托马斯•阿奎纳说:“没有任何智慧是可以不经由感觉而获得的。”情怀与思想从来都是无法分割的。一个没有感情的人,往往也不会有思想。写作,技巧层面的东西永远是次要的。一切真正有价值的,都必然是由心发出。写作,要从心灵出发,说真话,传真情。情感真实的文章,才可能如行云流水,舒卷自如,不加雕饰,秀色天成。
常有学生问我:“为什么我的作文总拿不到高分呢?”
我笑着反问:“你的文章给了我什么,让我乐意偿付给你一个高分呢?”
考场作文评分,无异于一场交易。
就像女人买衣服,我舍得花大价钱买下的衣服,一定有让我无比动心之处。
同样的,能让老师拍案叫绝“一掷千金”的文章,也一定有让老师无比动心之处。
这里的动心,可作两解:一,感动;二,触动。
感动,就是以情感人;触动,就是以理启人。
如果你既没有真情可以感人,又无思想可以启人,那就怪不得老师将你的作文打入“第三世界”了。
深刻的思想哲理、独到的发现、智慧的见识,是作品的灵魂。一篇作文,无论叙事传情还是达理悟道,写作最本质的需要始终是完成一种领悟,领悟人生,领悟自然,领悟真理。因此,好的作文,需要有哲理和智慧的光辉。没有哲理之光的作文,就像是没有灵魂的躯体一样,庸俗乏味。作文以生活为土壤和源泉,但并不等同于现实的生活本身。许多文章你读完之后不会有任何的遐想和反思,也不会让你静静回味默默感念,它更像是一次性消费的话语垃圾或者情绪泡沫。
情之涌动需要有思之沉淀,事之演绎需要有思之观照,论之激扬需要有思之导航。思想闪光了,你的文字才会闪光。
有丰富生命和深刻思想的人,会从日常生活中看见大哲理,而这种大哲理,又会成为其作品的灵魂。但是,从生活到哲理,需要重新整合,需要转换和提炼。
很多同学在写作中喜欢堆砌素材,简单推理,公式化地导出结论,读者无法从中看见“我”的思想与性情。这样的写作,类同于拿一堆食材,直接往餐桌上一放,请客人们自己动手,凉拌生吃。要知道桑叶不等于蚕丝,青草不等于牛乳,只有经过作者个性化的思考,传递出个性化的思想与性情的作品才是有独特价值的。
美国著名学者爱默生说:“古代的学者接触他周围的世界,并开始思考;他们用自己的心灵重新进行安排,然后再把它表现出来。进去时是生活,出来时是真理;进去时是瞬息的行为,出来时是永恒的思想;进去时是日常的事务,出来时是诗。过去的死去的事实变成了现在的活生生的思想。它能站立,能行走,有时稳定,有时高飞,有时给人启示。”(《美国学者》)
经过了重新整合、转换提炼的生活,才能变成思想和真理,成为艺术和美。有思想魅力的文章能够瞬间征服读者,在这场“评分交易”中迅速化被动为主动:由被动接受评卷老师的“评头品足”,转化为以自己文字的思想魅力对评卷老师形成审美的吸引与智慧的征服。所以,有思想的学生会对题目所给的材料进行深加工和精加工,对比,提炼,整合,然后优美地表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