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易搜欢迎您 - 轻松快捷 分享智慧

冷眼看“热词” _立意严谨,观察深刻

发布时间:2018-11-25 10:44作者:周正平阅读:1001
对于热词的出现和使用,作者站在社会学的层面予以阐释,肯定了热词作为社会表情符号所具有的积极意义。作为一篇论述“热词”的文章,例证的采用显得很重要。“打酱油”“俯卧撑”“被xx”,本篇高考满分议论文开篇即列举了三个热词,在论述时作者再次采用“被xx”,分析词语背后的意义,让读者明其所以。
近年来,中国互联网上流行的“热词”已不仅仅是一般意义上的新潮网络语言。虽然“打酱油”“俯卧撑”乃至“被××”之类的热词从词语本身找不到任何流行的理由,而且这些词语往往不是逐渐扩散,而是瞬间的爆发。显然这类热词不像以往的许多网络语言那样因词语本身的娱乐性导致了流行,大多是因突发的社会事件的传播得以派生,而且它们几乎无一例外具有较多的政治讽喻意味,反映的是社会“杯具”何其多。人们认为这是中国政治走向民主的一种方式,是中国网络政治化的一种体现。
热词的出现与使用,使网络传播形势有了一些改观。一个本来难以扩大影响的社会信息,由于被人从中提炼出具有讽刺性乃至意味着黑色幽默的隐喻词语,从而产生了“陌生化”的情景效果,随即因为网上读者的关注和分享而成为口头禅并被强力传播,进而迅速走红成为热词。显然,热词热起来的社会原因在于网民自发形成的积极介入态度。在网络日益被运营者操控的形势下,这种对传播的主动介入可以说是网民对“被传播”现实的一种反抗。
热词之所以会“热”,和它的接受环境是分不开的。在媒体自身权威性不够却又面对公众质疑时,许多“专家”和“权威机构”常常会冒出来强化信息的权威性。弱势的普通民众当然无法与这些所谓的“专家”“权威机构”对抗,但一些陌生词语“被xx”—“被就业”“被代表”“被平均"等,却凭着机智的反调打破了媒体操控者的意图。
普通民众对媒体操控者和所谓“权威”的不信任是热词走红的社会环境,但热词并非只是消极的拒绝。许多因热词而“热”并最终引起社会重视的案例显示,网民传播热词的热情让人感受到的是一种社会关怀的激情。这种激情来自每个网民个人的直觉和判断,来自一个人内在的同情心和正义感。当然,信息的不对称使网民个人的判断无法完全避免错误和偏见,但这并不影响这种社会关怀的舆论价值。这种激情的存在证明,社会上尽管充斥着欲望和不公正,但人们的心灵深处仍然有良知。
无论如何,热词的大量出现已成为中国式网络的特色景观,热词将作为有影响力的社会表情符号构成我们这个时代的鲜明记忆。
0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