材料作文《忘记开花》导写及例文
阅读下面的文字,根据要求作文。
周国平先生说:“人是一种讲究实际的植物,他忙着给自己浇水、施肥、结果实,但常常忘记了开花。”
——请结合自己的体验与感悟,写一篇不少于800字的文章。题目自拟,文体不限(诗歌除外),立意自定;不得抄袭,不得套作。
名言哲理类材料一般不长,但一般审题难度不小。这则材料涉及的主客体不断游移变化,语词概念较多且寓意深远,所以考生更不容易理解和把握文意,难度很大。一会儿“他”是人,一会儿“他”又变成了植物,他还“忙着给自己浇水、施肥、结果实”。根据以往的审题观察,多数考生的注意力一定会放在最后的“开花”上,这绝对没错,问题是,他们总是拿“开花”与“浇水”“施肥”“结果”反复作比较,便简单地把“开花”解读为“展示自己”之类,但往往在文体确立和分论点深化上出现问题。
为什么这么说呢?又应该注意什么呢?我们在回答后者中一并作答。
首先,审题思维意识要更灵活、开阔。一般地,当把握不准材料寓意时,材料中的每个字句都是解开密码的“钥匙”,但同时也可能是“羁绊”。你看,“浇水、施肥、结果实”都是动词,“开花”,也是动词,而且跟“结果实”相对,都是事物发展的必然阶段和结果,但似乎有本质区别,“结果实”一般比喻有收获,出成绩,那么“开花”是什么意思呢?于是,解读往往陷入困境。怎么办?强调两个意识:
第一,类比迁移中的事理提升意识。即在构思立意的时候,便首先要把这个哲理类材料所涉“事物”提升到“人”这个层面,这是哲理类材料立意分析的基本策略,也是审题的基本要求。
第二,文体意识。像这类名言,本就高度哲理思辨化,审读材料,学生往往受惯性影响,一味执拗于议论文文体,结果是大量作文立意雷同近似。其实,擅长抒情文的学生不妨换一思路,去写写夹叙夹议的散文或抒情文,或许是上策。
具体怎么做?在化实为虚的意识下,适当注意表达方式的选择运用。比如在对“开花”语义和寓意进行挖掘的时候,化实为虚,不再从本身去寻找,而去寻找发掘“开花”的一般象征义、比喻义,如“开花”比喻象征生命成长的重要过程如吸纳吞吐、生命的节律,或展示呈现成长的精彩,等等。然后沿着这样的思路去想像,演绎,对比,抒情,注意语言的运用和主旨的“形散神聚”,一般就可能比较有特色和新意了。(见例文)
其次,寻找暗示语。名言哲理类材料作文往往言简意深,多用比喻,或有暗示等思考线索。如本材料,就有暗示语。周国平先生这段话的前面部分,就有个判断句,“人是一种讲究实际的植物”。这句看似无关紧要,所以很容易被同学们忽略,其实它非常关键。“讲究实际”四字,实际上是暗示和提醒读者,后文所示的各种做法,诸如“浇水”“施肥”“结果实”云云,就是“讲究实际”的表现。但有同学可能有疑惑了:不少人就是空想幻想太多,而讲究实际的想法和做法恰恰是我们需要的,为什么要否定或有微词?不错,让你辩证看待这个问题,正是材料命意所在。所以,论证时不能走向另一个极端,必须依据材料作出正确合理的解读。
根据这个思路,作者略带否定的“讲究实际”一语,暗示的意图,或者说,“讲究实际”的对立面或反面是什么?这就需要我们“抽象”一下(这个“抽象”比较关键)。原来可能是类似于“拥有幻想、理想”“看得远点、开点”之类,是一种人生态度或工作策略。经过如此多维分析思考发现,原来,材料的深层寓意与中央电视台那句比较经典的广告词“人生只是一段旅途,重要的不是结果,而是沿途欣赏风景的心情”的含义大体吻合一致。“结果实”就是“结果”,而“开花”就是“沿途的风景和心情”,也就是说,这里要你谈论的是,在人生的旅途中,不要忘却生成、关注、呵护或欣赏自我生命的任何过程和姿态等。
最后,把握好论点和分论点的层次展开。需要特别提醒的是,从学生普遍水平推测,不排除少数学生思虑过多,延伸过度,比如,把“开花”仅仅看成是展示自己,从而大谈“生命的价值和意义”等。立意于“展示自己”本来不错,但不少学生论着论着,立意重心就很快过度偏移了。因为,从事理逻辑说,“开花”象征生命的美好和精彩,难道,“结果”就不是“展示自己”,就不“美好”“精彩”?实际上,“开花”和“结果”都是事物发展成长的阶段,具有同等价值和意义。因此,严格地说,材料的寓意就不完全指向“价值和意义”,而更多指向“过程和状态(姿态)”,如上分析。那么,分析议论的全过程,就需要关注“过程和姿态”这样的内涵来展开,比如,正面推论,关注过程和姿态就是关注生命事物质量,关注内涵发展,就是关注细节,关注结果;反面分析,就是自我修炼,就是提防毁败,等等。因此,对名言哲理类短材料的审题立意,提炼论点固然重要,但“多个心眼”,多点思路,衍生好分论点,也着实不可小觑。
哪一朵花为自己而绽放
漫步花园,惬意地享受着云树的荫蔽,满目的葱茏,满足的微笑。正欲合上双眸,她却惊异地发现,原本一贫如洗的绿漠上,那么多的星星点点,那么美,那么耀眼,却似乎没有一朵为自己而绽放。
是不懂花语,还是过于自私?
想想,开花,不就是历练、萃纯么?开花,所经历的吞吐吸纳,难道不就是生命的孕育?日落日出,悄无声息,或绚丽,或灿烂,或丰韵;渐变,而至突变。弄花非人人可做,花语,亦非人人可懂。花之需求,花的性情,实在表征着一切生命本原和本质。有道是,“落红不是无情物”。亘古自然与人和谐佳处,早已缀满无边无际烂漫花形花色花语的动人密码。
这样想着,还有什么可担忧、怀疑,甚至抱怨的?
总有人不依不饶,给出种种理由:播种施肥不就是为了丰收的果实么,花不能吃,整这些好看不中用的花瓶为的什么?此一态度,看似颇通人情,也许颇有市场,但我们即以井蛙之见浅俗思之,如果没有美丽的花儿为自己招来蜂蝶与鸟雀,它又何以结果?没有多彩的花儿为这个世界“张灯结彩”,你我又如何把握前进的方向?历史又怎会如此厚重而灿烂?所以,常有人只会为最直接的目的而埋头苦干,这本无可厚非,不过正因此,他似乎忘了,某个本不该放弃或忽略的过程或环节,往往却是导致困难、碰壁或者失败的因缘。
此刻记起,哪位曾给了我们这诗意般哲理点示,“也许,就是那不经意的一转身,命运之神便与你擦肩而过。它只能哀叹着在你陷下去的洞上附上一层薄薄的春泥,插上一朵蒲公英,承载着下次的希望顺着朝阳渐行渐远。”因此,在辛勤耕耘的过程中,我们不能迷失自我,不妨常提醒自己:结果,也许不是最重要的,生命或事物的任何过程和姿态,哪怕开花那一瞬,都不要轻忽,更不要忘记!因为它们,同样的美好,或者一样的不好,都是我们的机缘遇合,只要你或参与,或注目,或洗礼;只要初衷还在,过程动人,哪怕有点惊心,有点恍惚,又何妨它们依旧风神。
其实,我们本不需如此纠结徘徊,在我们的内心深处,一直都盛开着一朵洁白的雪莲,这个十足物质化的社会,我们也渐渐物质和实际化了。孩子们抛开了童真,少年郎抛开了梦想,中年人抛开了希望,老年人抛开了回首。如果有一天,我们在贫瘠的原野上看到了一束花,一丛绿,那是不是还会感到惊喜,顿觉心颤?为什么不让这惊喜持续,这心颤留守?!灿耀漫山的花朵,何尝不是永恒的乐趣与希望?!
浮生若梦,无妨就当它是梦,尽兴地梦它一场;世事如花,无妨就当它是花,从容地赏它无限。无论如何,不忘却开花和畅梦的所有过程和姿态,同于我们欣赏云起云落,仰观朝霞万千变化。
- 别忘记开花作文点评:“花为自己(我)开放”,那么富于争议,行文逻辑由此展开。开头设置一幅浪漫惬意的花下休憩图,化虚为实,新颖,视觉冲击力不小。人的情绪随花流动,下段一句,主观性一转,紧扣文题,引发下文强烈审思。接下,紧紧围绕“开花”做文章,阐释“开花”的重大意义和深刻启迪,并推衍得出“生命或事物的任何过程和姿态”,都“一样的美好”的主旨性结论。第7自然段承上所言行文逻辑,寻找“没有一朵(花)为自己开放”的原因,丰沛了文章内涵。末段再次表明“不要忘却花和梦的所有过程和姿态”的强烈意愿,强化主旨。
- 文章想象力较为丰富,语言优美,雅洁,也是一大优点。交替熟练使用各种表达手段,如疑问、假设、排比和对偶句,无学生腔,显扎实的语文基础。精美词句,富有一定的哲理性和画面美感。如“其实,我们本不需如此纠结徘徊,在我们内心的深处,一直都盛开着一朵洁白的雪莲”,如引用“也许,就是那不经意的一转身,命运之神便与你擦肩而过。它只能哀叹着在你陷下去的洞上附上一层薄薄的春泥,插上一朵蒲公英,承载着下次的希望顺着朝阳渐行渐远”等等,都令人浮想联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