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人的土性800字作文
坚守土性,立足于世
费孝通在乡土中国中提到,中国人一直安土重迁,对土地的依赖,是每个中国人的精神特征。依我之见,中国人的土性就是中国人的坚守。坚守土性,方可立足于世。
土性是中国人刻在骨子里的精神基因。从古人安土重迁可以见其对“和”“安”的追求;从海外学者归国,可见其寻根盼归的认同感;从14年抗战,可见中华儿女执着不屈的本土荣誉感。土性的意蕴丰厚,是对中华人民流传固守的精神遗产的比喻,也是民族面貌的一个基本轮廓。
谈土性恐怕要规避一个误区,认为土就是落后、固执、愚昧、封建。虽然历史进程告诉我们,封闭落后有百害无一利,但其根源不是土性,而是自大与封闭。土原本只有泥土、土地的含义,近年才引申出贬义。我们再回正词语本义时,更应认识到,若非有中华民族不曾间断的文化长河,中国又何以重新崛起?若非有深厚的文化本土的滋养,何来具有民族精神的标识的伟人?
因此,我们应坚守土性,同时规避封闭、愚昧的圈子才可能站在民族土壤上,屹立于世界之巅。以唐宋时期的海上丝绸之路为引,中国提出了“一带一路”国际倡议,这是立足于“贵和”的土性向世界开放。作家刘亮程几乎所有文章都在写他出生的一个乡村,这是对农耕文明的一次回望,是对国人土性的一次唤醒。由此观之,土性不仅不可忽视,更要好好继承,充分吸收,理解。我们不仅需要土性,更要突破土性。落后于封闭的鱼缸,已被我们打破。以清醒自持的目光,脚踏实地的态度,完善土性,发展土性,才会在竞争中既具有源源不断的内生动力,又不模糊个人面貌,塑造有根、有血有肉、有灵魂的中国形象。
无论时代如何变化,中国人仍然具有土性。土性犹如一根脊梁,挺起了伟岸的身躯,滋养了亿万生灵。
明代有人给书堂取名“师牛堂”,意为学习老牛的俯首奉献。至今我们仍需学习抓牢土性,学会回首灿烂的历史。爱惜生机勃发的热土,用严谨踏实立足于土,立足于世,破除封闭,仰头观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