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时候被人称作豪杰的志士,一定具有胜人的节操,有着一般人在常情下所无法忍受的度量。普通人受到侮辱,拔剑而起,挺身上前搏斗,这不值得算作勇敢。天下有一种真正勇敢的人,遇到突发的情形毫不惊慌,无缘无故地对他施加侮辱也不动怒。为什么呢?这是因为他胸怀大志,目标高远的缘故啊。
张良被桥上老人授给兵书,这件事很古怪。但是,又怎么知道那不是秦代的一位隐居君子出来考验张良呢?看那老人用以含蓄地表达他的意见的方式,都具有圣贤相互提醒告诫的意义,一般人不明白,把那老人当作神仙,也太荒谬了。
再说桥上老人的真正用意并不在于授给张良兵书,(而在于使张良能有所忍,以就大事)。在韩国灭亡、秦朝正强盛时,秦王政用刀锯、油锅、汤镬(严刑酷法)对付天下的志士,那些平白无故被抓去杀头灭族的人数也数不清。即使有孟贲、夏育那样的勇士,也没有施展本领的机会。那执法过分严厉的君王,他的刀锋是不好硬碰的,他在锋芒之势上,而他的气势是不可以凭借的。张良压不住他对秦王愤怒的情感,以他个人的力量,在一次狙击中求得一时的痛快。在那时他没有被捕被杀,那间隙连一根头发也容纳不下的情形,也太危险了!富贵人家的子弟,是不肯死在盗贼手里的。为什么呢?因为他们的生命可贵,死在盗贼手里不值得。张良有超过世上一切人的才能,不去作伊尹、姜尚那样深谋远虑的事,反只学荆轲、聂政行刺的下策,侥幸没有死掉,这必定是桥上老人为他深深感到惋惜的地方。所以那老人故意态度傲慢无理、言语粗恶地深深羞辱他,他如果能忍受得住,方才可以凭藉这点而成就大功业,所以最后老人说:“这个年青人可以教育了。”
楚庄王攻打郑国,郑襄公脱去上衣裸露身体、牵了羊来迎接。庄王说:“国君能够对人谦下,一定能得到自己老百姓的信任和效力。”就此放弃对郑国的进攻。越王勾践在会稽陷于困境,他到吴国去做奴仆,好几年都不懈怠。再说,有向人报仇的心愿,却不能做下人的事,是普通人的刚强而已。那老人,认为张良才智有余,而担心他的度量不够,因此深深挫折他年轻人刚强锐利的脾气,使他能忍得住小怨愤去成就远大的谋略。为什么这样说呢?老人和张良没有一直以来的交情,突然在郊野之间相遇,却拿奴仆的低贱之事来让张良做,张良很自然而不觉得怪异,这自然是秦始皇不能使他惊恐,项羽不能使他发怒的原因啊。
看那汉高祖之所以成功,项羽之所以失败,原因就在于一个能忍耐、一个不能忍耐罢了。项羽不能忍耐,因此战争中是百战百胜,但是随随便便使用他的刀锋(不懂得珍惜和保存自己的实力)。汉高祖能忍耐,保持自己完整的锋锐的战斗力,等到对方疲敝。这是张良教他的。当淮阴侯韩信攻破齐国要自立为王,高祖为此发怒了,语气脸色都显露出来,从此可看出,他还有刚强不能忍耐的气度,不是张良,谁能成全他?
司马迁本来猜想张良的形貌一定是魁梧奇伟的,谁料到他的长相竟然像妇人女子,与他的志气和度量不相称。啊!外柔内刚,这就是张良之所以成为张良吧。
- 1、下列句中加点词语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C)
- A.卒然临之而不惊卒:通“猝”,突然
- B.子房不忍忿忿之心忿忿:愤怒、怨恨
- C.非有平生之素素:朴素
- D.不称其志气称:相当
- 注:本题中,C项,“非有平生之素”中“素”如解释为“朴素”,在语法上讲不通,且与语境不合,句中“有”是动词,“平生之素”是偏正短语做宾语,“素”应是名词,即素交,即老交情。故选C项。
- 2、下列各组句子加点词语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B)
- A.无故加之而不怒今夫颛臾,固而近于费
- B.观其所以微见其意者师者,所以传道受业解惑者也
- C.非子房其谁全之日月忽其不淹兮
- D.当韩之亡、秦之方盛也帝高阳之苗裔兮
- 注:本题考查理解常见文言虚词在文中的意义和用法的能力。解答此类题目,首先应明确题干的要求,如本题“下列各组句子加点词语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项”,这是考查虚词的用法,然后根据虚词在句中的位置和虚词前后词语的词性来分析用法。本题中,B项,两个“所以”意思都是“用来……的”。A项,“无故加之而不怒”中“而”表转折,却;“今夫颛臾,固而近于费”中“而”表递进。C项,“非子房其谁全之”中“其”表反问,难道;“日月忽其不淹兮”中“其”是人称代词,它。D项,“当韩之亡、秦之方盛也”中“之”是结构助词,取独;“帝高阳之苗裔兮”中“之”,结构助词,的。故选B项。
- 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叙述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B)
- A.本文主要分析了留侯张良能够成就大业,是因为他能够忍住小小的愤怒。第一句“古之所谓豪杰之士,必有过人之节”为全文的中心论点。
- B.桥上那位老人用傲慢无礼的态度狠狠教训张良一次,是因为张良虽才能有余,却脾气暴躁,不能忍耐。
- C.文章认为汉高祖的胜利和楚霸王的失败,原因就在于忍与不忍之间的差别。而汉高祖能忍耐,正是实施了张良的计策。
- D.本文采用了对比论证的手法,从“忍”与“不忍”两个不同的方面进行分析论述,并通过列举事例指出了“忍”与“不忍”的两种不同的结局。
- 注:本题考查学生对文本内容的理解和辨析。解答此类题目,考生应先明确题干的要求,即选出“正确”还是“错误”的一项,然后依据人名、地名、官名、时间等提示性信息快速找出选项对应的语句,再与选项进行比较分析。本题中,B项,“却脾气暴躁,不能忍耐”错误,文中看不出张良“脾气暴躁”,这属于无中生有;“不能忍耐”错误,从文中来看,老人是希望张良他能够忍住小小的愤怒而成就大业。故选B项。
- 4、用“/”给文中画波浪线的部分断句。
- 项籍唯不能忍是以百战百胜而轻用其锋高祖忍之养其全锋而待其敝此子房教之也当淮阴破齐而欲自王高祖发怒见于词色
- 答案:项籍唯不能忍/是以百战百胜而轻用其锋/高祖忍之/养其全锋而待其敝/此子房教之也/当淮阴破齐而欲自王/高祖发怒/见于词色。
- 注:本题考查学生文言断句的能力。解答此类题目,应先把句子代入原文,结合语境理解句子的大概意思,然后要注意一些常见的句尾、句首标志性的词语,句子结构的对称,文中词语充当的成分,句子成分的省,叙事内容的变化等。如本题中,“项籍唯不能忍,是以百战百胜而轻用其锋。高祖忍之,养其全锋而待其敝。此子房教之也。当淮阴破齐而欲自王,高祖发怒,见于词色”,这段话是说“项羽不能忍耐,因此战争中是百战百胜,但是随随便便使用他的刀锋(不懂得珍惜和保存自己的实力)。汉高祖能忍耐,保持自己完整的锋锐的战斗力,等到对方疲敝。这是张良教他的。当淮阴侯韩信攻破齐国要自立为王,高祖为此发怒了,语气脸色都显露出来”,圈出句子中的名词和代词,如“项籍”“其锋”“高祖”“之”“此”“子房”“淮阴”“高祖”“词色”等,然后根据句式、句意和语法进行排除,如“是以”意思是“因此”,一般放在句首,断开一处;“轻用”的宾语是“其锋”,且下一句的主语是“高祖”,这是两个完整的句子,应在“锋”和“高祖”之间断开;“忍”是动词,宾语是“之”,结构完整,在“之”后断开;“此……也”是判断句,这就可以断开两处;“破齐而欲自王”的主语是“淮阴侯”,而“发怒”的主语是“高祖”,这是两个完整的句子,应在“自王”和“高祖”之间断开,“见于词色”的应是高祖发怒的情形,应在“发怒”和“见”之间断开。
- 5、把下列两个文言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 (1)以刀锯鼎镬待天下之士,其平居无罪夷灭者不可胜数。
- (2)人死,则曰:‘非我也,岁也。’是何异于刺人而杀之,曰:‘非我也,兵也。’
- 答案:(1)秦王政用刀锯、油锅、汤镬一类的刑具(严刑酷法)来对付天下的人,那些平白无故被抓去杀头灭族的人,数也数不清。(2)老百姓死了,就说:‘这不是我的罪过,是年成不好造成的。’这种说法和拿着刀子刺人把人杀死后,却说‘杀死人的不是我,是兵器’有什么区别?
- 注: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文章内容,翻译文言句子的能力。解答此类题目,首先拿到句子之后,应先回归文本,然后分析句子中是否存在特殊句式和固定句式、短语,再按照不同的句式进行调、换、删,再采取对译法,逐字进行翻译。本题中,第一句中,句首添加主语“秦王”,“以”,介词,用;“其”,代词,那些;“平居”,平素;“夷灭”,消灭,杀尽;“数”,动词,计算;“不可胜数”,无法计算,数也数不清。第二句中,“则”,就;“非……也,……也”,判断句;“岁”,古今异义,年成(不好);“是”,这;“是何异于刺人而杀之,曰:‘非我也,兵也’”,状语后置句,应为“是于刺人而杀之,曰:‘非我也,兵也’何异”,“于”,和。
古之所谓豪杰之士,必有过人之节,人情有所不能忍者。匹夫见辱,拔剑而起,挺身而斗,此不足为勇也。天下有大勇者,卒然临之而不惊,无故加之而不怒,此其所挟持者甚大,而其志甚远也。
夫子房受书于圯上之老人也,其事甚怪。然亦安知其非秦之世有隐君子者,出而试之?观其所以微见其意者,皆圣贤相与警戒之义,而世不察,以为鬼物,亦已过矣。
且其意不在书。当韩之亡、秦之方盛也,以刀锯鼎镬待天下之士,其平居无罪夷灭者不可胜数。虽有贲、育①,无所获施。夫持法太急者,其锋不可犯,而其势未可乘。子房不忍忿忿之心,以匹夫之力,而逞于一击之间②。当此之时,子房之不死者,其间不能容发,盖亦危矣!千金之子,不死于盗贼。何者?其身之可爱,而盗贼之不足以死也。子房以盖世之才,不为伊尹、太公之谋,而特出于荆轲、聂政之计,以侥幸于不死,此圯上老人所为深惜者也。是故倨傲鲜腆而深折之,彼其能有所忍也,然后可以就大事,故曰:“孺子可教也。”
楚庄王伐郑,郑伯肉袒牵羊以迎。庄王曰:“其主能下人,必能信用其民矣。”遂舍之。勾践之困于会稽,而归臣妾于吴者,三年而不倦。且夫有报人之志,而不能下人者,是匹夫之刚也。夫老人者,以为子房才有余,而忧其度量之不足,故深折其少年刚锐之气,使之忍小忿而就大谋。何则?非有平生之素,卒然相遇于草野之间,而命以仆妾之役,油然而不怪者,此固秦皇帝之所不能惊,而项籍之所不能怒也。
观夫高祖之所以胜,项籍之所以败者,在能忍与不能忍之间而已矣。项籍唯不能忍是以百战百胜而轻用其锋高祖忍之养其全锋而待其敝此子房教之也当淮阴破齐而欲自王高祖发怒见于词色。由此观之,犹有刚强不忍之气,非子房其谁全之?
太史公疑子房以为魁梧奇伟,而其状貌乃如妇人女子,不称其志气。呜呼!此其所以为子房欤!
(选自《古文观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