圆明园之殇,必成中国之警钟
- 点评:本文采取漫谈式的行文之法,从圆明园的辉煌与劫难谈到雨中游赏圆明园的经历,从探讨圆明园修复的必要性谈到雅典的卫城、罗马的斗兽场,再谈到时新的《功夫熊猫》,一—从本质上剖析公众心理,最后提出解决问题之道,表达信心。全文娓娓而谈,从现象到本质,入耳入心,发人深省。
圆明园之殇,必成中国之警钟
每当谈及圆明园,每一个中国人心中都有一种复杂的情感:曾经的圆明园,仿佛一颗璀璨的明珠在艺术的巅峰独傲群芳,让世界震撼,让国人骄傲。但是,一把大火将这个“万园之园”曾经的辉煌消灭殆尽,英法联军的笑脸如同这冲天的火焰一般狂傲、肆意。现在的残垣断壁,是国人心中永远的伤痛。
于是,呼喊复原圆明园的声音再次响起。
不知怎么,我想起了暑假去圆明园的经历。
像是早已安排好的,旅游团的车一到圆明园便下起了瓢泼大雨,于是本来络绎不绝的游客顷刻间消失了大半,而如我们一样不甘心的,都穿着雨衣顶着大雨进入景区。
除了残破的石柱与石路及几株绿树作陪衬,再无他物。穿行在大雨中,冰冷的雨冲刷着那仿佛不堪重负而倒下的苍老的躯体,也将我们心中的热情冲刷殆尽。等到出园时,身边抱怨的声音不绝于耳,“真没意思”,“遭这么大罪就为了看几块破石头"。
那时的我,还不能明白这些话的意义,今天回想起来,顿觉悲凉。当圆明园已被作为景点供游人参观而沦为敛财的工具,当人们心中早已忘记它存在的意义时,修复圆明园,到底能得到什么?
反观雅典的卫城,罗马的斗兽场,这些同样代表着最高艺术成就的明珠,至今仍被作为遗迹而好好保存着。文物是历史留给我们的财富,它们或用自己残破的身躯向我们诉说着历史的耻辱,或用自己恢弘的气势向我们讲述着一个王朝的兴衰。它们早已将自己的血肉融进历史,将灵魂根植于人民的心中。它们不是饱经沧桑的遗迹,而是一个国家和民族之魂。它们绝非单纯的复原所能改变,即使复原得再惟妙惟肖,那也只是包围着现代技术的躯壳。
前几天有人说《功夫熊猫》是一种文化侵略,它赤裸裸地反映出了国人面对外国文化的所谓恐惧和抵制,那么这次重修圆明园也无疑唱了一首大同小异之曲,显示的是文化自信心不足。在外表做文章,拿历史做嗦头,不免贻笑大方。
如果要修复圆明园,还不如将精力放在如何提高国民素质和国家实力上。修复圆明园,纵然会使人们再次领略它的美,但是,那段耻辱的历史不会改变,别人也不会因为这样一个园林而对你尊敬备至。圆明园之殇,必成为中国之警钟,成为激励大国崛起的基石。它残破的石壁,必将见证国家未来的辉煌。
- 论据的选择和应用
- 确凿性。我们必须选择那些确凿的、典型的事实。引用经过实践检验的理论材料作为论据时,必须注意所引理论本身的精确涵义。
- 典型性。引用的事例应该具有广泛的代表性,代表这一类事物的普遍特点和一般性质。
- 论据与论点的统一。论据是为了证明论点的,因此,两者应该联系紧密一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