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易搜欢迎您 - 轻松快捷 分享智慧

探亲高中作文1000字

发布时间:2024-1-27 07:00作者:佚名阅读:49

我曾经是上海人的女婿,以前常去上海探亲。那时,凤阳至上海的火车票虽然只有21元,只相当于现在一包中档香烟钱,但我们当时的月工资只有三十多元,夫妻往返的车票加起来,相当于两人月余的工资,常去上海,就会给吃饭带来困难。故除了出差,一年只去一次上海,探亲时间大多选在春节。这个时间,也是大多数在外地安家的上海人的共同选择。

那时,经济尚未“搞活”,物资尚不流通,市场供应还比较匮乏,去上海之前要做的头等大事,便是采购。当时电话尚未普及,两地通讯的方式是写信。春节将近,岳母大人必来信命我们采购花生、大豆,以及鸡、鱼、牛羊肉之类。因此每次去上海,都要带上大包小裹,重量不下四五十斤。从凤阳去上海,需先乘汽车,再转火车,下了火车,还需转乘公共汽车。而上下车之际,我和前妻就得将那些大包小裹肩扛手提,自任脚夫。特别是进站之后,为了抢时间而在那长长月台上的负重小跑,最能考验一个人的体力,我那时虽然年轻,也要累得气喘吁吁,汗湿衣衫。上了火车,并不轻松,车厢内人满为患,大多是回家乡探亲的上海人,充耳尽是“阿拉”、“侬”,行李架上、座位底下,挤满了各色鼓胀的大包,好像满车厢都是跑长途的小贩。我们通常要站到南京,甚至常州或无锡方可找到座位。

到了上海,过完年,我们又要开始办另一件大事――为同事亲友采购物品。前妻每年回上海,都肩负为多人捎物的重任,所购物品,大多是衣服布料,毛衣毛线。上海人喜欢外地的土特产,外地人相信上海货,因此来时带的尽是吃的,回去带的尽是穿的。因代购物品较多,为免忘记,前妻需一一记在小本子上,通常要密密麻麻地记上两三页。那时银行尚无异地通存通兑的业务,更无什么信用卡,代购物品的钱,数额较大,为防途中被窃,她便在棉毛裤上缝一布袋,将钱塞入其中,再将袋口缝死。前妻是个办事认真而又细心的人,为人代购物品,仍像为自己买东西,为买到物美价廉,“性价比”最高的商品,总要货比三家,岂止三家,有时八家也不止,我曾笑她“买一双袜子要跑遍一条南京路”。如此一来,也就苦了我这个“跟班”,我很不情愿地陪着她,逛完了南京路,再逛淮海路,逛完了淮海路,再逛金陵路……直逛得腰酸腿痛,两脚发麻,疲惫不堪。等到百货买齐,探亲的假期也就满了,回家时又是大包小裹。而上火车时,又要接受一次体力测验,那时的上海站,没有横跨铁道的天桥,进站上车,须在月台上走很长的距离,若是进站稍晚,又要肩扛大包,一路小跑。幸亏我那时年轻力壮,换了现在,恐怕要累出心脏病。

自从我和前妻证明婚姻关系的小红本换成了“绿卡”,我便不再去上海,探亲的角色,让给了女儿。女儿在大学读书时,春节来看我,只是背着一个旅行包;参加工作后,行李换成了有拉杆带轮子的旅行箱,里面装的不是大豆、花生米,更无牛羊肉,而是笔记本电脑、数码相机与化妆品,当然还有几小包上海产的点心。而今物资流通,即使在我家乡凤阳,市场供应也是应有尽有,不必再吃长途搬运之苦。钱不必缝在棉毛裤上了,她用的是银行卡,不怕丢失,到哪里都可取钱购物。事先联系,则是打电话、发短信、发E-mail。她从上海到北京,先是乘特快卧铺,后来嫌特快慢,就乘直达列车,或是坐飞机,潇洒得很。两代人一对比,真让人感慨万千。

0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