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考分科刍议高中作文1000字
高考分科刍议
翻开史家卷中管窥中国历来选才之制,颇有几分意思。北魏察兴趣风行,优越性显昭一时而终走向了“下品无士族、上品无寒门”的坟墓,隋唐科举创新为人称道,至清则演为八股取士,这当然有着社会历史性的色彩。转眼现代中国,高考无疑是目前可想的最完善的让学生能够驶向高等教育的扁舟,近来高考改革文理分科不再,一时在教育界欣起大浪。而作为一名高中生,我对高考分科利弊也有着一己之见。
不分科会直接引起学生和家长群体对学业负担加重之虑,听来似乎与呼吁多年的“减负”背道而驰。但他们忽视了一点,高考不分科并不单纯等同于未来我们的学弟学妹的负担是我们的两倍,因为与如此改制同来的定是各种考试难度的下调。高一学生一入学便面对着九门科目非一日之事,但能说他们的负担就比高三生重了吗?显然不能。因为高一高二学生要面对的全科学业水平考试难度完全和高考不在一个重量级,高三学生的学业压力,来自于这几门“专”科的艰深。所以科目的增多并不是学生学业负担加重的充分条件。
高考不分科无疑有其巨大的合理性,众所周知,对于专才的培养和某一专业学科的教育与深入学习是在大学阶段,而在学生心智走向成熟、思维日益缜密的高中阶段让学生广泛涉猎则是更佳选择。不分科可以让学生在高中阶段更加全面地了解各门学科,使其在高校选择专业和科目的时候能够更加客观理智,找到自己的坐标。这利于个人更加长远的学习、钻研,让所学契合所爱,而非在毕业时痛当年错选专业之哭。
我认同高考不分科的另一个原因在于,当时时代的人才需求更具多元化,一个视野开阔的全方位人才同时又有一技之专无疑更加适应时代需求和历史发展需要。如今教育界所提倡的通识教育,很大程度上就是为了提高新时代青年的综合素养。一个含茹古今、学贯中西、能文能理之士当然比看雪脑中只想到结晶、看雾只知凝结核的人要可爱很多。数学家毕达哥拉斯在哲学角度构建了一个认识上的理性世界,给后世留下形而上精神的投影,闪耀着跨学科的思辨光华。南方小驹亚里士多德宏观认识世界,在文哲与数理都给后人留下了思想的瑰宝,他们能在不同学科中穿梭,就如西方哲人莱辛口中诗与画的界线能被王维一踏而过一样。世之道、界之理均无纵贯的鸿沟,一味划清学科的界限很容易走向作茧自缚的泥淖。
学科各有魅力,且不同的学科间其实有着隐秘的关联性,70年代恢复高考后便一直文理分科其实是加大了在基础教育阶段就使这学科缠绕之线然断裂的风险。数理之中可以内蕴哲学思想,文学也能展现理科趣味。再看地理,这就是一门学科与学科间交融的学科,既需文科的感性认识,也需理科的逻辑分析。高考文理不分科可以奠定学生的综合思考能力,从多角度认识同一事物,也能使其在某一学科中走得更远。就如西方哲学家口中在黄昏密涅瓦起飞的猫头鹰,瞳孔中闪着睿智,羽翼中藏着反思。
分科与否的利弊众说纷纭,见仁见智,恐难理清。而此皆我之一孔之见,若见真章,不如像苏联作家所说:咸水里滚滚,血水里烫烫,十年之后我们再来讨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