莫以善小而不为作文800字
莫以善小而不为
某教育家做了个小实验,在通往考场的过道边倒置一凳,结果由此经过的数百学子视而不见,无一人将倒地的凳子扶正。于是这位老先生感叹道:“当代青少年道德素质之低堪为人虞!”
老先生的感喟不是没有道理,类似的情景在校园里每天都在发生:有谁自觉弯腰捡起地上的废纸?有谁肯用泥沙石子填平道上的小水坑……但这是否表明当代青少年的道德品质已急剧滑坡呢?我看不能一概而论。我曾问过一位同学,为何晚自习结束后,不顺手将过道上的灯拉灭。他理直气壮地反问:“这点小事,还得我去做?”问题的症结就在这里。如今的青少年不是没有远大的志向,不是缺少英雄的血性,也不缺乏向善的力量,而是不少人将自己作了错误的定位,自视太高,而不屑于所谓的“小善”。
然而,我们这些从小接受辩证唯物论熏陶的人,恰恰遗忘了马克思主义的一个最基本的原理——量变质变规律。聚沙成塔,积腋成裘。任何“大善”都是由“小善”积累而成的,谁也不能一蹴而为英雄。成大事者,必先从“小善”做起。毛泽东少年时代便经常为乡亲做些“小善”,所以才有后来指点江山,解民倒悬的大手笔;船王包玉刚,在其发迹以前的艰难岁月里,不忘给大家做些“小善”,故其成为亿万富翁后,乐于为祖国教育事业行“大善”;雷锋之所以成为当代青年的楷模,又岂能离得开他为人民服务的每一个“小善”……从企业家到政治家,从科学家到文学家,古今中外,没有一个出类拔萃的人物会轻视“小善”且弃之脑后。黄道婆、居里夫人如此,关汉卿、巴尔扎克同样如此。二千多年前的荀子,尚能揭示“不积跬步,无以至千里;不积小流,无以成江海”这个朴素的哲理,我们就更应该明白不做“小善”无以行“大善”的真谛。
如此说来,做不做“小善”不是品德问题,更重要的是认识问题。认识到了“小”与“大”的辩证关系,也就能懂得“小善”之重要,就会身体力行,乐此不疲。孔子曰:“见善如不及,见不善如探汤。”看到了善良的,努力追求,惟恐赶不上,哪里还有时间去考虑善之大小,故孔子终成大圣人。东汉陈蕃,本以“大丈夫当扫天下”为借口,懒于整理自己的小窝,结果被乃父之友“一屋不扫,何以扫天下”的当头棒喝惊醒,顿悟“扫一屋”与“扫天下”的内在联系,从此常为“小善”,终有所成。对于我们青少年学生而言,“志当存高远”,这没错,但是,我们一定要深刻认识“小善”的内涵和作用,正确处理好立“远志”与为“小善”的关系,像陈蕃那样,放弃幻想,回到现实中来,脚踏实地,从身边的每一件小事做起。只有通过“小善”的日积月累,我们才能最终达到行“大善”的崇高境界。
事实上,我们只要作一个简单的假设,便能清楚地看到为“小善”之重要。试想一下,假如我们每个人一味地想干惊天动地的大事业,地没人扫,路没人铺,花草没人栽种,沟渠没人疏通……我们的世界立马变成污秽满地、臭气熏天、不见花红、不闻鸟啼的人间地狱。良好的生活环境既已不存在,我们的“大事业”又从何实现呢?
三国刘备曾遗诏刘禅曰:“勿以恶小而为之,勿以善小而不为。”可惜后主未谨记此诏,既无先主雄才大略,又不肯如先主“桃园结义”、“三顾茅庐”般多为“小善”,眼高手低,一事无成,落了个“扶不起的刘阿斗”之笑柄于后世。
一心想干大事而又不屑为“小善”的青少年朋友们,有必要记取陈蕃迷途知返的经验与后主刘禅国灭身亡的教训。社会主义的大厦是靠一砖一瓦砌成的,你不拾砖,他不拾瓦,那么,我们的事业只能停留在蓝图上;完美的人格,也需要一步一个脚印来描绘,若嫌这善小,那事微,我们始终不过是行动的侏儒。“圣人不曾高,众人不曾低”,圣人不屑“小善”,不成其为圣人,众人多为“小善”亦有成圣的可能。有道是“泰山不让土壤,故能成其大;河海不择细流,故能就其深”。对于我们青少年而言,任何一件“小善”都是“土壤”,都是“细流”,假如我们能做到“不让”、“不择”,努力而为之,那么,我们不但能把自己雕塑成二十一世纪的时代英雄,我们还将垒起一个卓尔不群、傲立于世的伟大民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