传承西柏坡精神作文800字
点评:作文以“西柏坡精神”“承接过去”“连接未来”引入论题,提出“戒骄戒躁,方能行稳致远”的观点。然后运用正反对比论证的方法,论证“不骄不躁的心性,方可立繁华,成伟业,行至远”,突出论点的必要性。在此基础之上,作文从三个方面深入分析了存有骄躁之气的原因。最后立足现实,强调明了西柏坡精神的珍贵之处才能更好地筑建当下,昭示未来,突出了观点的现实指导意义。作文论点鲜明,思维严密,论据丰富,论证有力,可圈可点之处颇多。
戒骄戒躁,行稳致远
太行山下西柏坡,一种精神延续至今走向全中国。“谦虚、谨慎、不骄、不躁”以超越时间和地域的价值永恒地存在着。站在历史新起点上,助力民族复兴,作为新时代的新青年,继承和弘扬不骄不躁的精神乃吾辈之所必须为,只有戒骄戒躁,方能行稳致远。
溯史而观,中国素有不骄不躁的文化传统,成仪态典雅、风节贞峻的姿态。孔子有言“君子泰而不骄,小人骄而不泰”,意即君子安详舒泰,不骄傲凌人。从中可以参视孔子的人生修为所在——有所成就却不自矜功伐,有所取得也无骄无躁。“每临大事有静气,不信今时无圣贤。”此为晚清风云人物翁同龢写的一副对联。我以为“大事”也可解释为行有所成后的赞誉,而假使心怀静气,便得以跳出这暂时的“天鹅绒之监狱”。易得之,以不骄不躁的心性,方可立繁华,成伟业,行至远。
谭嗣同有警言:学人一骄则不能为学。骄躁的傲态,滞己脚步,固己身形,缚己发展。骄躁滋生,个人就难以潜心研究学问,骄躁的脾性对于学者而言乃大忌。于个人如此,对国家亦然。秦始皇“日益骄固”,终究导致“戍卒叫,函谷举,楚人一炬”,帝国破灭。亡国之痛归根到底源自君主内里骄躁,一如厝火积薪,终成燎原之势。放眼世界,欧洲文明曾在十九世纪发展极盛,骄躁如当时欧洲的年轻一代,所思即如茨威格在最后的书中哀叹的一般“骄傲地以为就算是偶尔有点社会的倒退只是暂时的,他们没有想到,随之而来的两次世界大战,几乎毁灭了欧洲”。可以断论,古代封建皇朝的轰然崩塌,抑或近现代欧洲文明的迷失癫狂,皆以无可辩驳的事实力证了骄躁之害。
骄躁之气,是个人超越自身客观价值的内心虚构,妄以为巨人,实则不过是为急流裹挟,不见水下暗礁——略达高度便自鸣得意,小有成就便自视甚高。究其根本,在于个人内里浮躁,缺乏远见:当自身未得外界肯定时,往往怨天尤人;而获到一定赞誉后,又不见山外青山。老舍笔下曾形容这些人,眼小如豆,心小如鼠,自己这条轻舟,虽已过重山,瞥见胜景,然不知过后更有山万重,远处另有一片天。当然,骄躁之气也可能是一种很不自信的扭曲呈现,他们怀疑自身是否有走得更远的能力,出于顺应心理安全感的补偿需要,便只好对着自己开辟的“弹丸之地”称颂不已。除了个人因素,社会价值导向亦有煽风点火之效。“暖风熏得游人醉,直把杭州作汴州。”一个时代整体价值取向的迷失,也会像洪水淹没大地,在有形或无形之中驱赶着人们浑噩向前,已入危境而浑然不知。
试观今日之社会,在我看来,强调“不骄不躁”的西柏坡精神无疑有着更为显著的现实意义。《旧金山纪事报》曾讽刺地指出“这是一个朝着微波炉大吼大叫,仍嫌它速度太慢的时代”,社会发展趋快,人们耐性不再。当浮躁的巨浪吞噬了理想情怀,社会中便充斥着享乐主义的铁杆拥趸;当因暂得的掌声而自鸣得意时,人们也会被骄躁奴役,被骄躁谋杀。
托克维尔曾感叹:当过去不再照亮未来,人心将在黑暗中徘徊。其实,西柏坡精神就是照亮未来的那盏明灯。明确西柏坡精神之珍贵,方可筑建当下,昭示未来。有道是,戒骄戒躁,行稳致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