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人作诗的“转”的联想和思考作文范文及解析
古人作诗,注重构思立意的“起承转合”,所谓“转”,可能是内容上的由物及人,由景及情,由事及理,也可能是感情的由淡而浓,由弱而强,由此及彼,由正到反等等。“转”不是简单的转折,而是诗人苦心经营、铺垫蓄势已足后,陡然一转,转出新境界、新格局。
古人作诗的“转”,引发了你怎样的联想和思考?
要求:结合材料,选好角度,确定立意,明确文体,自拟标题;不要套作,不得抄袭;不得泄露个人信息;不少于800字。
古人作诗的“转”作文800字《转弯处,新世界》
袁枚说:“文似看山不喜平。”其实“不喜平”的不只是“文”,还有人生。“起承转合”的结构让规整的律诗有了起伏的美感。而平凡道路上的转弯,也让人生多了些意外和可能。“起”“承”是诗歌“转”的基础和前提;梦想和奋进则是人走向新世界的转角的基础和前提。
心怀梦想,才能不迷失道,迎来真正的转机。
就像写一首诗,在点题之前的所有铺叙,看似毫不相干,却都在走向主旨情感。修道、格物、做官、教书……在“心学”问世之前,王阳明只不过是一个爱好丰富、仕途坎坷的普通人;但是“心学”问世后,王阳明成了圣人。能支撑他完成这一创举的,是他儿时就有的梦想——做个圣贤。人生的路途绝非大道通衢,起起伏伏、兜兜转转。新世界可能就在前面的转角,也可能在无数个转弯之后。擎一把梦想的火,黑暗时照亮,寒冷时取暖。
不懈前行才能走到光明的转角。
有的人一生都在守株待兔,终身都在幻想着所有的兔子主动撞到他的树上来。没有长时间对于物理学的研究,一千颗苹果掉下来,万有引力也发现不了;没有坚持不懈的追寻,每天烧水,也发明不了蒸汽机;没有不断反复的实验,一万吨沥青也只是沥青,变不出镭。牛顿、瓦特、居里夫人……这些伟大的人物在伟大之前,也不过是普通人,吃饭睡觉与你我无异,他们不过是多了踏踏实实的行动,多了不懈的追求和坚持。“转”从来都不是一个瞬间的姿态,而是一个漫长的动势。
美丽新世界,就在转角处。
擎一柄火炬,在风雪中夜行的旅人是痛苦的;推一杆钟柱,在混沌的时代敲响警钟的人是痛苦的;抗一杆钢枪,在烟火纷飞的战争冲杀的人是痛苦的。但是痛苦过后呢?一个温暖的家,一个新的时代,一个美丽的新世界就在眼前。那些为人民痛哭的人,那些为民族疾呼的人,那些为国家献身的人,这个美丽的新世界就是对他们最好的回报和安慰。当你看到这世界的美,一切都值得。
寒窗苦读十二载,披星戴月、夙兴夜寐、闻鸡起舞、悬梁刺股。那梦想是我们的“起”,这痛苦是我们的“承”。作为人生中最重要的转折点——高考在即,我们准备好了吗?
引用海绵宝宝的名言“我准备好了!”我准备好了!我准备好了,迎接我的拐点,迎接我的美丽新世界!
古人作诗的“转”,引发了你怎样的联想和思考?
这是一道新材料型作文题,命题思路类似于2021年全国高考乙卷,更多考查逻辑思维,同时考查价值观。题目以“转”为话题,从古诗构思立意的“起承转合”的角度发起,但是题目重点却不在诗歌创作之“转”,题目意在借此引导考生联系生活,思考人生,思考成长。生活中我们看到的更多是结果,却往往忽略了在那些结果出现之前的准备和积淀。对于考生来说,即将面临的高考可谓是人生当中重要的转折点之一,在这之前十几年的学习就是“转”前的“承”。转折点在前,考生是否为迎接它做好了足够的准备呢?考生是有话可说,有感可发,有情可抒的。
切题立意:
1.生而平凡,“转”出不凡。
2.蓄势待发,人生必“转”。
3.苦心经营后,人生新境出。
4.以梦为马,定有柳暗花明。
5.积势蓄力,转出新境。
……
偏题立意:
1.诗词玩“转”浪漫。(就题解题,没有领会出题人意图所在。)
2.转变态度,直面人生。
……
审题
限制性
1.真实情境的限制。题目围绕古人作诗的构思立意“起承转合”中“转”的认知和理解展开,可以分前后两个部分:第一部分是对诗歌中“转”的概念的理解,指出“可能是内容上的由物及人,由景及情,由事及理,也可能是感情的由淡而浓,由弱而强,由此及彼,由正到反等等”。后一部分是说“转”的基础和准备——“苦心经营、铺垫蓄势”,“转”的态势、速率——“陡然一转”,“转”结果和意义——“转出新境界、新格局”。但是题目的重点并不在写作本身的“起承转合”之“转”上,而在于由此启发考生思考人生之“转”。
2.典型任务的限制。“古人作诗的‘转’,引发了你怎样的联想和思考?”,综合看来,本题的任务指令体现在两个方面:一、写作针对性的限制,考生要对“转”表达认识和思考,而这种思考是基于诗歌中的“转”又高于或者丰富诗歌中的“转”的;二、写作对象的限制,考生要从材料出发,写出作为一个青年学生的思考和认识。
3.价值判断的限制。题目不是要让考生结合具体诗歌去鉴赏“转”的应用及作用效果。“苦心经营、铺垫蓄势已足后”强调了“转”这一动势发生前的积淀,这种“转”的发生不是偶然,一个成功的“转”之前是有长久甚至艰苦的准备的。引导学生去思考生活中的“转出新境界、新格局”的所谓“偶然”背后不为人知的艰辛的“起”和“承”,引导学生通过拼搏奋斗,“转”出人生的新境界、新格局。
开放性
1.立意角度自由。从材料内容和任务指令综合来看,立意的角度可以从多个维度展开:
(1)针对材料对“转”的定义,可以立意为“生而平凡,‘转’出不凡”“直面转折,激励自我”;
(2)针对“转”发生的前提,可以立意为“积势蓄力方能迎来转折”“新境界展现之前总是黑暗而默默的”;
(3)针对“转”的作用和效果可以立意为“转折后逆袭”“勇于转变,创造辉煌”。
2.联想和思考是开放的。在素材的选取方面:可以从言论和事例方面来进行筛选。言论方面如托富勒的“一个明智的人总是抓住机遇,把它变成美好的未来”,罗斯乔特的“那专想等待良机的,无异在等待月光变为银质”,爱默生的“只要有所事事,有所追求,人就把握住了机运的车轮”,华罗庚的“面对悬崖峭壁,一百年也看不出一条缝来,但用斧凿,能进一寸进一寸,得进一尺进一尺,不断积累,飞跃必来,突破随之”。事例方面如王阳明不断探索创立“心学”,苏洵二十七岁发奋学习、闭门苦读终于文才大进,苏炳添终日刻苦训练才有了奥运场上的骄人成绩等。
3.文体是自由的。考生可以感性演绎自己对人生之“转”的体验和感悟,写成记叙文;也可以理性阐发人生之“转”的认识和理解,写成议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