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太效应”指强者愈强、弱者愈弱的现象,广泛应用于社会心理学、教育、金融以及科学等众多领域。其名来自《新约.马太福音》中的一则寓言:“凡有的,还要给他叫他多余,没有的,连他所有的也要夺过来。”
1968年,美国科学史研究者罗伯特.莫顿提出这个术语用于概括一种社会心理现象,他把“马太效应”归纳为:任何个体、群体或地区,一旦在某一个方面(如金钱、名誉、地位等)获得成功和进步,就会产生一种积累优势,就会有更多的机会取得更大的成功和进步。
仔细观察我们的周围,不难发现许多“马太效应”的例子。朋友多的人会借助频繁的交往得到更多的朋友;缺少朋友的人会一直孤独下去。
(适用话题:社会资源、机会、贫富差距等。)
(1)社会资源
社会资源的叠加效应。社会资源是个人获得发展的重要条件,一个人拥有的社会资源越多,他获得的发展机会就越多。同理,一个人拥有的社会资源越多,他也容易获得更多的社会资源。比如,在一些高校,越是教授、专家,得到的科研经费多,社会兼职越多,得到的奖项也就越多,而拥有这些经费、社会兼职和奖项以后,他们就会更加容易获得更多的相似的社会资源。相反,一般学者的获得这些资源的机会就会越来越少。这也应证了“马太效应”,强者愈强,弱者愈弱。
(2)机会
机会对每个人是公平的,但是每个人拥有抓住机会的条件却是不公平的。因为每个人拥有的社会资源是不同的,所以每个人得到机会的几率是不同的。拥有的社会资源越丰富,获得机会的几率就越高。比如教育领域的过度投资名校就是很好的说明,名校本身就意味着在占有资源方面拥有很多的优势,而拥有资源的多又会促成名校有更多的再次获得资源的机会。
人往高处走,水往低处流,于是,资金、师资、生源严重地向名校倾斜,而薄弱学校却出现了人、财、物的全面危机。这也会形成所谓的“马太效应”。即“凡是少的,就连他所有的也要夺过来。凡是多的,还要给他,叫他多多益善。”
(3)贫富差距
随着社会经济的不断发展,贫富差距问题也越来越引人关注。在现实中,我们不难发现,往往越富裕的地区和人群更容易更加富裕,而贫困地区和人们要摆脱贫困则更难。这是因为富者通常会享受到更好的教育和发展机会,而穷者则会由于经济原因,比富者更缺乏发展机遇。可见,贫富差距问题也是经济发展中的“马太效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