多年前,美国斯坦福大学心理学家詹巴斗进行过一项实验,他找了两辆一模一样的汽车,把其中的一辆摆在帕罗阿尔托的中产阶级社区,而另一辆停在相对杂乱的布朗克斯街区。停在布朗克斯的那一辆,他把车牌摘掉了,并且把顶棚打开。结果这一辆车一天之内就给人偷走了,而放在帕罗阿尔托的那一辆,摆了一个星期也无人问津。后来,詹巴斗用锤子把那辆车的玻璃敲了个大洞。结果呢?仅仅过了几个小时,它就不见了。以这项试验为基础,政治学家威尔逊和犯罪学家凯琳提出了一个“破窗理论”,而这扇窗户又得不到及时的维修,别人就可能受到某些暗示性的纵容去打烂更多的窗户玻璃。久而久之,这些破窗户就给人造成一种无序的感觉。结果在这种公众麻木不仁的氛围中,犯罪就会滋生、猖獗蔓延。
因忽视一个局部的细小问题而造成的无序状态,会使更多的人受到暗示或纵容,从而影响整个大局。要想引导一个好的环境,除了要维护外,还必须及时修好“第一扇被打碎的窗户”。勿以恶小而为之。有了“小恶”要及时除恶,并制定相应的措施,防微杜渐。如果听之任之,甚至姑息养奸,会酿成大祸。
(适应话题:环境与个人、防微杜渐、管理等)
一、环境与个人
人会被环境影响,但是人的行为也是环境的一部分,两者之间是一种互动的关系。在我们周遭的生活中,许多事情是在环境暗示和诱导下行事的结果。在优雅洁净的场所,我们都会保持安静,不会大声喧哗;相反的,如果环境脏乱不堪,四处可见的都是打闹、咒骂等等不文明的举止。因此可见,环境好,不文明的举止也就会有所收敛;环境不好,则文明的举动也会受到影响,所以我们常常提到的“从我做起,从身边做起”,并不是什么空洞的口号,它确定决定了我们自身的一言一行对环境造成什么样的影响。在公共场合,如果每个人都举止优雅、谈吐文明、遵守公德,往往能够营造出文明而富有教养的氛围。千万不要因为我们个人的粗鲁、野蛮和低俗行为而形成“破窗效应”,进而给公共场所带来无序和失去规范的感觉。
二、防微杜渐
“千里之堤,以蝼蚁之穴溃;百尺之室,以突隙之烟焚。”“破窗理论”很容易使我们想起“防微杜渐”“小洞不补,大洞吃苦”这类说法。人的思想天生具有攀比性和从众性,一件好事能促使人们见贤思齐,同样,一件坏事得不到及时的制止与纠正,也会带来不良的社会效果。一种安于现状、不思进取的情绪,如果得不到及时的制止与纠正,必然影响更多数人的理想信念;少数人的恶劣行为,如不及时制止,必然会对周围环境造成负面的影响。“勿以善小而不为,勿以恶小而为之。”
三、社会、企业管理
“破窗理论”警示我们任何制度都有被破坏的可能,任何管理上的疏忽都可能酿成大的祸端。必须持之以恒,堵塞可能存在隐患的漏洞。在这个过程中,尤其要高度警觉那些看似偶然、轻微,但却背离了建设核心理念的“小过错”,既要及时修理“第一扇被打碎的窗户”,又要给“打碎玻璃者”和周围的人以教训,防止类似现象的再度发生。如果缺乏捍卫制度的责任心,纵容更多的人加入“破窗者”的行列,再好的制度也会形同虚设。“破窗理论”也启示我们提前采取防范措施是确保安全的关键所在。中国自古有“亡羊补牢虽为美,莫若当初早筑篱”的古训。与其等到发生后补救,不如早做预防,防患于未然。在工作在生活中严格自我约束,摒弃侥幸心理,只有人人都不去打“玻璃”,人人争做“玻璃”的守卫者,社会、企业才会更平稳地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