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篇好的高考作文有这样几个要点:立意准确,字迹工整,标题引人,结构合理,富有文采。而在每一点中,都有一些同学们容易犯的错误,这些错误会极大地影响阅卷老师对文章的观感,可能在不知不觉中,我们的文章就已经被划到了二三类文章中。那么,有哪些“坑”是我们一定要尽力避免的呢?接下来就为你揭晓。
投机取巧,盲抄材料
我完全可以理解同学们急于把那八九百个格子塞满的心情——毕竟我在平时考试的时候,写到作文题也经常只剩下30分钟。但我们仍然要有方法、有策略地去占格子,要让占格子的内容成为这篇文章的亮点;再不济,至少不会被一眼看出来,成为这篇文章的拖累。
很多同学会这样写文章:在开头引入题目材料的时候,为了节省构思的时间顺便凑一点字数,直接把材料原封不动地抄上去;更有甚者,居然把原来3行的材料扩充到10行,“在线”给阅卷老师讲了个小故事。每每看到这里,我真的“一口老血”喷出——同学你是不是对材料的作用有什么误解?材料的作用基本只有一个:给你一个话题,让你知道这篇文章要根据什么来写,其作用基本等同于命题作文给你的题目,只不过材料的范围可能会更加宽泛一些,自由度更高一些。但无论如何,材料不是让你用来凑字数的,更不是用来扩充讲小故事的。相反,材料应该一笔带过,只要让阅卷老师明白,你的这篇文章的确是根据材料写出来的,就可以了。我记得以前写过一个作文题目,给的是与AlphaGo(阿尔法狗)相关的材料,材料很长,一直在介绍AlphaGo和柯洁围棋比赛的具体情况。当时我在文章开头是这样写的:“当AlphaGo落下最后一子,世界为之瞩目。人们知道,这意味着人工智能……”真正作为材料引入的,只有第一句话,后面都是围绕着文章的主题——人工智能与人的关系展开。但是这就足够了,不是吗?还是那句话,材料是用来看的,不是用来写的。当你往答题卡上大量抄材料时,你可以想想阅卷老师看到这一大段材料是什么心情。
拼命凑字,不当举例
除了抄材料以外,用大段举例子的方式填充文章的情况也屡见不鲜。我经常看到,一篇文章好不容易分出来三个分论点。结果每个分论点都被一个例子填得满满当当。我曾经看过这样一篇文章,题目是《独立自主,奋勇向前》,写的是独立的重要性。该文章有三个主体段落,第一个主体段落写了曼德拉的故事,第二个主体段落写了爱因斯坦的故事,结果这两段文字就将近占据了文章的一半。
这样做当然是不合适的,但有人提出了这样的问题:文章的主体部分都不让我举例,那我还能写什么呢?这里我们要明确:写一篇文章是要干什么?是要提出一个观点,然后尝试证明它。在文章的开头,我们提出了一个观点,而在之后的内容里,我们所做的一切努力都是为了证明这个观点的合理性。
我们为什么要举例?在议论文中,我们举例子的目的是“举例论证”。也就是通过举例的方式,说明的确有这样一个符合我们所说的观点的先例,从而为我们的观点提供支持,这个例子也可以称为“论据”。这是举例的意义所在。但我们也可以看出,例子本身不具有论证的功能,必须用论证的话语将例子与观点紧紧“绑”在一起,让读者能够相信,在你的论证话语体系下,例子是可以为你的观点提供支持的。初中老师应该讲过议论文的三要素:论点、论据、论证。它们三个是怎么互相作用的呢?就是按照我刚才所说的方式。
最后说一下正确的举例方式。上文已经说过,不能用一个例子填满一大段,那怎么举例子才合适呢?我个人关于举例有三个建议:短、多、新。“短”是要求一个例子不要太长,能够说清楚人物事例就行;“多”是在同一个分论点下,在相同的字数范围内,相比于只举一个例子,连续举多个例子往往有更强的说服力,如果构成排比,也能增强语言的气势;“新”是要求所举的例子最好不要是被人说过很多遍的老旧例子,相比于张海迪、霍金等人们熟知的例子,一些新近发生的或者比较少用的例子显然更会让人耳目一新。值得一提的是,前两个要求“短”和“多”,其实都是在强调文章的信息密度要高。什么是信息密度呢?就是一篇文章在单位字数内能传达出多少有效的信息。如果翻来覆去都是说同一个东西,就会造成文章的信息密度低,在阅卷老师看来这就是“言之无物”。
“学生腔”重,模板感强
大家似乎在小学的时候,都被老师要求背诵过一些“好词好句”:“椰风蓝天,海浪涛声……”然后老师就告诉你:用在作文里就完了。于是我们稀里糊涂地将这一方法从小学用到了初中甚至高中。但在这里,我有必要明确地说一句:这些东西,基本可以从你的作文里消失了。
我们要形成一个习惯:在写下任何一个字之前,先问问自己,这对你论证主题有没有帮助?如果没有,就不要写。我相信,只要你经过独立的思考,应该都能够明确,那些所谓的“好词好句”,那些看起来很美的景物描写,实际上对论证你的观点这一终极目的几乎是没有帮助的。我们要充分相信阅卷老师的能力,只要是废话,不管是一写一段的材料、一举一段的例子,还是金玉其外的“好句好段”,阅卷老师都能一眼看出来,并在心里自动给你的文章降档。其实。写议论文很容易——什么對论述起帮助,就写什么。其他的统统扔掉。那么,是不是我们背的名人名言都白背了呢?当然不是。如果是有针对性的名人名言,在合理的地方使用,肯定能够帮助我们论证观点。你在写苦难的话题时加一句“天将降大任于是人也”,写乐观的话题时加一句“我言秋日胜春朝”,写学习的话题时加一句“书籍是人类进步的阶梯”,都是有助于进行论证的,不会导致丢分——这叫作“引用论证”。当我们的观点得到前人的语录支撑,我们的论述也会更加有力。
说完了“好句好段”,咱们再来聊聊所谓的“学生腔”。“学生腔”和“好句好段”一样,也是典型的小学遗留产物,主要表现为很难描述,但一看就知道是个中学生写的。举个例子:“我们正值青春年华,面对未来和自我的挑战,只有独立自主,青春才能变得色彩斑斓。只有不满足于已有的成绩,拿出‘苟日新,日日新,又日新’的姿态,我们的每一天才能过得充实而有意义。独立的路怎能不跌跌撞撞?唯有一路向前,才能让青春在梦想的天空下自由翱翔。我们只有用辛勤的汗水铺成通往独立的大道,越过泥泞奋勇向前,高扬青春的旗帜,才能让青春的颜色变得多姿多彩,让青春的价值在其中彰显。”
我们提取一下这段话的关键词:青春、梦想、天空、颜色、汗水……是不是感觉格外熟悉?似乎在很多类似主题的作文里,我们都可以看到与之相似度极高的词语以各种形式排列组合。我可以很明确地说,这种形式的句子你可能写起来很顺畅,但阅卷老师一看就会减分——因为其中几乎不蕴含任何有意义的东西,和主题的关联度并不高。以上述语段为例,虽然它提到了“独立”之类扣题的词语,但大多数文字依然是非常“模板化”的语句。顺便补一句,什么叫模板?我认为套在哪里都能用,但与主题相关度不高的句段,言之无物且看起来非常“程式化”的东西,就叫模板。不管在文章的哪个部分,能不用模板就尽量不用。
字迹潦草
字迹这个东西本来已经不想再提,但很多同学没有意识到它的重要性。除非你真的能保证自己写文章的水平相当突出,有着格外引人注目的亮点可以吸引到阅卷老师,否则我建议你还是一笔一画地写字。如果你的字迹特别漂亮工整,真的是可以加分的;如果没有办法做到漂亮工整也没有关系,起码要写清楚,就是让阅卷老师以最简单、最轻松的方式,一眼就能看清你写的每一个字。如果字写得真的特别差,建议稍微练一练,练正楷到能够看清的程度就可以了。否则,一篇本来可以得50分的作文,会被埋没到46分、47分甚至更低,这是再正常不过的事情。字迹和标题,是阅卷老师对一篇文章的前两个印象,凭借这两点,其实阅卷老师已经对文章有一个初步的认知了。所以,想办法,拿下它们!
标题随意
有一种完全不能起的标题类型,是把立意直接写作标题。例如你的主要话题是“爱国”,但如果作文题目直接是“爱国”两个大字,相信是个人都要吓一哆嗦。其他如“宽容”“诚信”等,这里不再一一列举了。还有一种情况是标题来自材料中的例子,这通常是因为没能区分材料和立意(立意中是不出现材料事例的),这种情况应当避免。如果觉得引用古诗词之类的太难,可以不引用,但标题也要尽量凑够5~8个字。比如“爱国”主题就完全可以扩展成“以我忠志报我家国”,这样看起来是不是就顺眼多了?当然,如果标题能够另辟蹊徑,第一眼就吸引阅卷老师的眼球,自然也会加分。
以上就是作文中经常出现的几个“坑”,毫不夸张地说,只要踩中其中一个,你的作文就会减色不少,甚至会被认为有致命伤,从而被算作二三类文章。希望同学们在写作时都能成功避开这些“坑”,努力做到立意准确、字迹工整、标题引人、结构合理、富有文采,在不断训练中,努力让自己的写作能力更上一层楼!
(摘自《学霸说:清北学霸高分学习方法·初中语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