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囊萤映雪”高考议论文写作指导及优秀作文
发布时间:2018-4-19 17:13作者:张广祥阅读:1304
阅读下面明代《笑林》中的一则笑话,写一篇不少于800字的文章;角度自选;立意自定;题目自拟;除诗歌外,文体自选。
车胤囊萤读书,孙康映雪读书。一日,康往拜胤,不遇,问何往,门者曰:“出外捉萤火虫去了。”已而胤答拜康,见康闲立庭中,问:“何不读书?康曰:我看今日这天不像个下雪的。”
【审题立意】
“囊萤映雪”向来是克服物质条件的艰苦,发奋苦读的代名词。而《笑林》中的这则笑话,属于“故事新编”。在传统典故中添加了新元素,从而焕发出新意。笑话十分传神地表现了那种一味追求外在形式,从而忽视本质意义的可笑行为,情感倾向也由传统的肯定赞许转变为讽刺否定。
这是一则理想的作文材料,它具有现实性、开放性和思辨性的特点。
与往往揭示蕴含意义的寓言故事不同,“笑话”纯为叙述性文字,它追求言外之意、文外之趣。提供的“笑话”显然是一则反面材料,可作为靶子供读者审视批判和内省反思。“笑话”中二人的“可笑之处”便成为作文审题立意的依据:
1.一味追求形式,忽视本质意义;
2.拘泥于成法习惯,不知道灵活变通;
3.刻意作秀,失却本真。
为方便判卷,上述立意可用“内容(实)与形式(名)”、“拘执与变通”“求实与失真”几组关键词来提炼和把握。需要说明的有两点,一是不管是何种立意,必须是从材料中来(自然生发),并能回到材料中去(圆合印证)。比如,谈“切忌拘执,学会变通”,谈“天变道亦变”则可,而谈“独辟蹊径,大胆创新”则不可。二是其它立意定然还有,不能一一列举,但是一则材料总有其核心旨趣,这则材料的内涵特质则是意在讽刺那种热衷形式本末倒置的可笑行为,评判一篇作文切、合、偏、离均应以此为标的。
【判分说明】
1.判分原则
从每一篇作文的实际出发,实事求是;对每一位考生负责,公正公平;议论文重在评判其理性思辨和分析说理能力,记叙文重在评价其构思、细节、文采、意蕴等写作技巧和智慧。
2.判分等级
一类卷63分以上;二类卷56~62分;三类卷49~55分;四类卷42~48分;五类卷28~41分;六类卷27分以下。
3.特别说明
鉴于材料属于故事性材料,需要领悟文外旨趣;又鉴于材料属于“故事新编”,颠覆了人们对传统典故的固有评价和认识,阅卷时务请关注如下三个方面:
①“笑话”是对传统典故的推陈出新,命题者用为写作材料,意在引导考生展开联想和想象,思考现实审视生活的,从而实现鉴古知今、鉴人省己的目的。因此,作文现实性的有无和强弱很重要,对那些生活气息浓、现实针对性强的作文要积极鼓励。
②议论文看“是否讲理”、“会不会讲理”。要审视文与题、材料和观点是否统一浑成,看论证和分析是否严谨深刻,是否能言之成理自圆其说。一类卷应该是见解独到和深刻;虽无深刻独到之见解,但在切合题意的前提下有充分分析,议论有层次,说理有智慧,写作功底较好,可判为二类卷;如果见解平庸浅表,论证分析简单幼稚,尽管形式上中规中矩,应判为三类卷或四类卷;对似连实断、似是而非、貌合神离、半途改道的作文,原则上判为“五类卷”(不及格)。
切合题意的作文的立意大都相似,跑题作文的立意篇篇不同。同时,不同之中又有相同,那就是:无视材料,自说自话,一厢情愿,不顾其它。
③记叙文与议论文应一视同仁。记叙文评判更难更复杂。既要防止贴标签的作文侥幸获得高分,又要避免“暗合”材料旨趣的作文遭到偏题跑题的误判。
不管是议论文还是记叙文,都要看其思想内涵与材料是否存在联系,本质上是否相同或相似。
不管是议论文还是记叙文,判卷时要着眼于全篇,作整体评价;既看些什么,也看怎么写。每阅一篇文章力求以质赋分,不屈其文,分所应当,分文相称。
4.个案处理
①确认为抄袭,其中有三分之二以上篇幅与原作相同,最高不超过20分;内容基本相同的,最高不超过10分。
②写成诗歌的,一律提交专家组处理。记叙文或议论文文体模糊不明,视为五类卷;文体不伦不类,且语文素养较差者,视为六类卷。
③完篇而字数不足,正常评分之后,再扣字数不足分,每50字扣1分,扣满3分为止;明显未完篇的文章,视篇幅和内容的实际情况而定,但最高不能超过46分(不满100字,0~5分;200字左右,6~10分;300字左右,11~20分;400字左右,21~30分;500字左右,31~40分;600字左右41~46分);未完篇的文章不再扣字数不足分。
④调笑考试、游戏人生、语言格调低下的“问题卷”,评分最高不得超过40分;凡思想感情庸俗低下,即使是切题完篇,评分最高不得超过20分;如果内容恶俗不堪,评分最高不超过10分。
⑤卷面、错别字扣分,每错(别)一字扣1分,扣满5分为止。
⑥不写作文题目的,扣2分。
车胤囊萤读书,孙康映雪读书。一日,康往拜胤,不遇,问何往,门者曰:“出外捉萤火虫去了。”已而胤答拜康,见康闲立庭中,问:“何不读书?康曰:我看今日这天不像个下雪的。”
【审题立意】
“囊萤映雪”向来是克服物质条件的艰苦,发奋苦读的代名词。而《笑林》中的这则笑话,属于“故事新编”。在传统典故中添加了新元素,从而焕发出新意。笑话十分传神地表现了那种一味追求外在形式,从而忽视本质意义的可笑行为,情感倾向也由传统的肯定赞许转变为讽刺否定。
这是一则理想的作文材料,它具有现实性、开放性和思辨性的特点。
与往往揭示蕴含意义的寓言故事不同,“笑话”纯为叙述性文字,它追求言外之意、文外之趣。提供的“笑话”显然是一则反面材料,可作为靶子供读者审视批判和内省反思。“笑话”中二人的“可笑之处”便成为作文审题立意的依据:
1.一味追求形式,忽视本质意义;
2.拘泥于成法习惯,不知道灵活变通;
3.刻意作秀,失却本真。
为方便判卷,上述立意可用“内容(实)与形式(名)”、“拘执与变通”“求实与失真”几组关键词来提炼和把握。需要说明的有两点,一是不管是何种立意,必须是从材料中来(自然生发),并能回到材料中去(圆合印证)。比如,谈“切忌拘执,学会变通”,谈“天变道亦变”则可,而谈“独辟蹊径,大胆创新”则不可。二是其它立意定然还有,不能一一列举,但是一则材料总有其核心旨趣,这则材料的内涵特质则是意在讽刺那种热衷形式本末倒置的可笑行为,评判一篇作文切、合、偏、离均应以此为标的。
【判分说明】
1.判分原则
从每一篇作文的实际出发,实事求是;对每一位考生负责,公正公平;议论文重在评判其理性思辨和分析说理能力,记叙文重在评价其构思、细节、文采、意蕴等写作技巧和智慧。
2.判分等级
一类卷63分以上;二类卷56~62分;三类卷49~55分;四类卷42~48分;五类卷28~41分;六类卷27分以下。
3.特别说明
鉴于材料属于故事性材料,需要领悟文外旨趣;又鉴于材料属于“故事新编”,颠覆了人们对传统典故的固有评价和认识,阅卷时务请关注如下三个方面:
①“笑话”是对传统典故的推陈出新,命题者用为写作材料,意在引导考生展开联想和想象,思考现实审视生活的,从而实现鉴古知今、鉴人省己的目的。因此,作文现实性的有无和强弱很重要,对那些生活气息浓、现实针对性强的作文要积极鼓励。
②议论文看“是否讲理”、“会不会讲理”。要审视文与题、材料和观点是否统一浑成,看论证和分析是否严谨深刻,是否能言之成理自圆其说。一类卷应该是见解独到和深刻;虽无深刻独到之见解,但在切合题意的前提下有充分分析,议论有层次,说理有智慧,写作功底较好,可判为二类卷;如果见解平庸浅表,论证分析简单幼稚,尽管形式上中规中矩,应判为三类卷或四类卷;对似连实断、似是而非、貌合神离、半途改道的作文,原则上判为“五类卷”(不及格)。
切合题意的作文的立意大都相似,跑题作文的立意篇篇不同。同时,不同之中又有相同,那就是:无视材料,自说自话,一厢情愿,不顾其它。
③记叙文与议论文应一视同仁。记叙文评判更难更复杂。既要防止贴标签的作文侥幸获得高分,又要避免“暗合”材料旨趣的作文遭到偏题跑题的误判。
不管是议论文还是记叙文,都要看其思想内涵与材料是否存在联系,本质上是否相同或相似。
不管是议论文还是记叙文,判卷时要着眼于全篇,作整体评价;既看些什么,也看怎么写。每阅一篇文章力求以质赋分,不屈其文,分所应当,分文相称。
4.个案处理
①确认为抄袭,其中有三分之二以上篇幅与原作相同,最高不超过20分;内容基本相同的,最高不超过10分。
②写成诗歌的,一律提交专家组处理。记叙文或议论文文体模糊不明,视为五类卷;文体不伦不类,且语文素养较差者,视为六类卷。
③完篇而字数不足,正常评分之后,再扣字数不足分,每50字扣1分,扣满3分为止;明显未完篇的文章,视篇幅和内容的实际情况而定,但最高不能超过46分(不满100字,0~5分;200字左右,6~10分;300字左右,11~20分;400字左右,21~30分;500字左右,31~40分;600字左右41~46分);未完篇的文章不再扣字数不足分。
④调笑考试、游戏人生、语言格调低下的“问题卷”,评分最高不得超过40分;凡思想感情庸俗低下,即使是切题完篇,评分最高不得超过20分;如果内容恶俗不堪,评分最高不超过10分。
⑤卷面、错别字扣分,每错(别)一字扣1分,扣满5分为止。
⑥不写作文题目的,扣2分。
【优秀作文】
回到最初的原点
梁洁
纪伯伦在《沙与沫》中写道:“有一些人在人生道路上越走越远,是因为他们忘记了出发点。”
车胤囊萤读书,孙康映雪读书,本是指赞扬他们为读书而勤奋学习的精神。而如今车胤为读书而花费众多时间去捕萤火虫,孙康等至下雪天才读书,是否本末倒置了呢?这种“表面工程”因何而来?我想,是我们在人生之路中失去了初心
所以,回到最初的原点,拾起你丢下的初心吧。
然而,是什么使车胤,孙康失去了初心呢?我想原因还得分外因和内因。
其一,是外物的诱惑。人们的欲望是永无止境的,在金钱,权利面前,一张张狰狞嘴脸即刻显现出来。试想车胤、孙康何尝不是为了他人的赞扬,而自以为是地坚守自己的“品德”,于他们自己来说,还是个勤奋读书的榜样。而对我们而言,这种榜样却已变味。
其二,是内心的不坚定。从古至今,坚守自己初心的人何其之少,然而正是这样的人,才获得梦想的成功和心灵的慰藉。川端康成,面对教授们的质疑,将别人眼里“小孩子的玩意”一直留存在心底。终于有一天“凌晨四点,海棠花未眠。”再说那陈俊贵,只因班长给其一粒馒头救了自己,而花费自己20多年的青春去守着班长的坟墓。若无内心的坚守,他们的成功从何而来?更别说孔子的治学理念,袁隆平的杂交水稻理念,中国航天梦想的实现……
“万种则不辩礼义而受之,万钟于我何加焉。”有着这样坚定的信念,何尝怕像车胤、孙康一般,被那“万种”所带走。
而关于现代文学艺术,有多少还保留着最初的心。走进书店,玲琅满目的是各促销手段,“最畅销作家”、“最经典文学”、“最……”。文学上的利益已让众多作家蜂拥而上,将文学置于金钱之中,可还记得你们最初写作的心?莫言曾说:“真正的作家,不必像群吠的狗,去获得哪些准贵族的私心,而是像一只沉默的鲸鱼,稳重的呼吸。”
再看看电影界,多少商务电影充斥着这个时代。你们可还记得在第五届金扫帚奖上,获得奖的导演么?他说:“自己在多年的创作中失去了初心。”可还记得赵本山在担任导演说道“我只做我能做的事”。
诚然。不少人已恍然大悟,不少人在迷途知返。然而还有那些不知所措的人,请回到最初的原点,保持一颗仍快乐的心,去守住自己心中那块不可更改的天地。林徽因曾说:“正真的宁静不是远离车马喧嚣,而是在心中修筑藩篱。”
让车胤只为读书,让孙康只求深思。丢弃囊萤和映雪,只回到最初勤奋的原点,不让自己离出发点越走越远。(65分)
悟其心不困于形
顾薪
胤康之徒有心读书本是好事,却过分拘泥于形式,致使空留后世一饭后笑谈。学习过程中,仿效前人经验固是一重要途径,但在过程中切忌空学一形。
故曰:善悟其心,莫困于形。
效仿古人成大事者,以求自身的功成名就,不仅仅是胤康二人,自古以来数不胜数。时至今日,书架上也仍时常见到名人成功学之类的书籍。随着此类图书的热销,亦有人提出反对,甚至有人提出:“成功学毁一代青年”的说法。
暂且不论此说正确与否,其反映的问题却是明确的。对成功的追求无可厚非,但人们阅毕此类书籍后的做法,却远远偏离了其书初衷。有人一读处事之道便自以为有了识人慧眼,有人一读名人传记后刻意模仿其人言行以为便可以名垂千古。其事实如何呢?不过是被成功学遮蔽了双眼,或是人还未死,灵魂已亡。由此看来,“成功学毁一代青年”一说看似偏激,却是一语中的。
究其原因,其实不难发现他们与胤康二人犯了同样的错误——只求形似,不究本心。学习古之人,要学习的并非其一日之内所行何事,更深层的要究其行为中反映出的此人的品行,即成功者之所以成功所具备的精神品质和社会技能。形而上学式的学习只能识其面,不可识其心,即使短期内有所改观,但不可胜任长久之计。
矛盾具有普遍性与特殊性。当我们走在人生道路上,每个人所见所闻都是大相径庭,更不必说一个与你相隔百年的古人了。但同为成功者,若是习得他们的共有特征,便也算是离成功进了一大步。而最后那一段路,不必说,便需要你自己的力量了。
但是,说是靠自己的力量,亦不可脱离这个社会,两手空空想走下去,也是不可能的事。仍然需要学习。而此时,“悟其心”的重要便更加凸显。若是学人,犹有可借鉴感悟的行为可察,但对象成为了社会、历史,再也无形可效。这也成为了区分成败的关键之一。
胤康之徒只识形者,必将迷失在社会发展的尘嚣中。只有商鞅,华盛顿,马克思等人,能从社会,国家,乃至世界的变化中察觉其前进的方向,顺应其规律并为之奋斗,最终成就名垂千古的功业。他们的感悟既非凭空产生也非由形而悟,真正做到了悟其本心。
仔细想来,车胤、孙康对于治学并非懈怠,其刻苦也不可否认,只是少了些悟性,只识得“格物”而不能“致知”。对于我们来说只是一笑话,于他们自身来说,岂不是一生的遗憾?
学,善悟其心,莫困于形。(60分)
回到最初的原点
梁洁
纪伯伦在《沙与沫》中写道:“有一些人在人生道路上越走越远,是因为他们忘记了出发点。”
车胤囊萤读书,孙康映雪读书,本是指赞扬他们为读书而勤奋学习的精神。而如今车胤为读书而花费众多时间去捕萤火虫,孙康等至下雪天才读书,是否本末倒置了呢?这种“表面工程”因何而来?我想,是我们在人生之路中失去了初心
所以,回到最初的原点,拾起你丢下的初心吧。
然而,是什么使车胤,孙康失去了初心呢?我想原因还得分外因和内因。
其一,是外物的诱惑。人们的欲望是永无止境的,在金钱,权利面前,一张张狰狞嘴脸即刻显现出来。试想车胤、孙康何尝不是为了他人的赞扬,而自以为是地坚守自己的“品德”,于他们自己来说,还是个勤奋读书的榜样。而对我们而言,这种榜样却已变味。
其二,是内心的不坚定。从古至今,坚守自己初心的人何其之少,然而正是这样的人,才获得梦想的成功和心灵的慰藉。川端康成,面对教授们的质疑,将别人眼里“小孩子的玩意”一直留存在心底。终于有一天“凌晨四点,海棠花未眠。”再说那陈俊贵,只因班长给其一粒馒头救了自己,而花费自己20多年的青春去守着班长的坟墓。若无内心的坚守,他们的成功从何而来?更别说孔子的治学理念,袁隆平的杂交水稻理念,中国航天梦想的实现……
“万种则不辩礼义而受之,万钟于我何加焉。”有着这样坚定的信念,何尝怕像车胤、孙康一般,被那“万种”所带走。
而关于现代文学艺术,有多少还保留着最初的心。走进书店,玲琅满目的是各促销手段,“最畅销作家”、“最经典文学”、“最……”。文学上的利益已让众多作家蜂拥而上,将文学置于金钱之中,可还记得你们最初写作的心?莫言曾说:“真正的作家,不必像群吠的狗,去获得哪些准贵族的私心,而是像一只沉默的鲸鱼,稳重的呼吸。”
再看看电影界,多少商务电影充斥着这个时代。你们可还记得在第五届金扫帚奖上,获得奖的导演么?他说:“自己在多年的创作中失去了初心。”可还记得赵本山在担任导演说道“我只做我能做的事”。
诚然。不少人已恍然大悟,不少人在迷途知返。然而还有那些不知所措的人,请回到最初的原点,保持一颗仍快乐的心,去守住自己心中那块不可更改的天地。林徽因曾说:“正真的宁静不是远离车马喧嚣,而是在心中修筑藩篱。”
让车胤只为读书,让孙康只求深思。丢弃囊萤和映雪,只回到最初勤奋的原点,不让自己离出发点越走越远。(65分)
悟其心不困于形
顾薪
胤康之徒有心读书本是好事,却过分拘泥于形式,致使空留后世一饭后笑谈。学习过程中,仿效前人经验固是一重要途径,但在过程中切忌空学一形。
故曰:善悟其心,莫困于形。
效仿古人成大事者,以求自身的功成名就,不仅仅是胤康二人,自古以来数不胜数。时至今日,书架上也仍时常见到名人成功学之类的书籍。随着此类图书的热销,亦有人提出反对,甚至有人提出:“成功学毁一代青年”的说法。
暂且不论此说正确与否,其反映的问题却是明确的。对成功的追求无可厚非,但人们阅毕此类书籍后的做法,却远远偏离了其书初衷。有人一读处事之道便自以为有了识人慧眼,有人一读名人传记后刻意模仿其人言行以为便可以名垂千古。其事实如何呢?不过是被成功学遮蔽了双眼,或是人还未死,灵魂已亡。由此看来,“成功学毁一代青年”一说看似偏激,却是一语中的。
究其原因,其实不难发现他们与胤康二人犯了同样的错误——只求形似,不究本心。学习古之人,要学习的并非其一日之内所行何事,更深层的要究其行为中反映出的此人的品行,即成功者之所以成功所具备的精神品质和社会技能。形而上学式的学习只能识其面,不可识其心,即使短期内有所改观,但不可胜任长久之计。
矛盾具有普遍性与特殊性。当我们走在人生道路上,每个人所见所闻都是大相径庭,更不必说一个与你相隔百年的古人了。但同为成功者,若是习得他们的共有特征,便也算是离成功进了一大步。而最后那一段路,不必说,便需要你自己的力量了。
但是,说是靠自己的力量,亦不可脱离这个社会,两手空空想走下去,也是不可能的事。仍然需要学习。而此时,“悟其心”的重要便更加凸显。若是学人,犹有可借鉴感悟的行为可察,但对象成为了社会、历史,再也无形可效。这也成为了区分成败的关键之一。
胤康之徒只识形者,必将迷失在社会发展的尘嚣中。只有商鞅,华盛顿,马克思等人,能从社会,国家,乃至世界的变化中察觉其前进的方向,顺应其规律并为之奋斗,最终成就名垂千古的功业。他们的感悟既非凭空产生也非由形而悟,真正做到了悟其本心。
仔细想来,车胤、孙康对于治学并非懈怠,其刻苦也不可否认,只是少了些悟性,只识得“格物”而不能“致知”。对于我们来说只是一笑话,于他们自身来说,岂不是一生的遗憾?
学,善悟其心,莫困于形。(60分)